青海民族大学作为青藏高原地区民族教育的重要基地,其艺术类专业在传承民族文化与融合现代教育理念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该校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声乐表演/器乐演奏)专业,虽名称涉及语言文学领域,但实际培养方向聚焦于民族音乐表演与理论研究,体现了跨学科交叉的特色。这一专业通过整合音乐学与民族语言文化的双重资源,旨在培养既掌握声乐或器乐专业技能,又具备民族文化研究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在课程体系上,该专业以音乐学基础理论为核心,涵盖乐理、视唱练耳、音乐史等学科,同时融入民族语言文学相关内容。例如,声乐表演方向要求学生掌握美声唱法或民族唱法,并通过清唱自选歌曲展示专业水平;器乐演奏方向则需熟练操作西洋管乐或民族乐器,完成练习曲与乐曲的演奏。此外,学生还需学习民族音乐文化研究课程,分析藏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音乐的历史脉络与艺术特征,强化对本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能力。
实践教学环节是该专业的突出亮点。学校依托艺术学院的先进设施,包括数字媒体音乐艺术实验中心、音乐厅及琴房,为学生提供沉浸式训练环境。例如,声乐表演方向通过启明星合唱团等平台开展演出实践,而器乐演奏方向则借助高原音乐研究创作基地进行民族音乐创新实验。同时,学校与天津音乐学院等高校建立联合培养机制,通过“1+2+1”模式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与表演经验。
在培养目标上,专业注重德艺双馨与一专多能的结合。学生不仅需具备音乐视听能力与审美素养,还需掌握教育心理学、教学法等技能,以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或文艺团体的多样化需求。例如,音乐学(师范类)方向特别强调教师职业素质的培养,课程设置包含教学法实训与教育实习,确保毕业生能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中发挥桥梁作用。
从招生与录取机制来看,该专业采用“文化课+专业成绩”综合评估模式,其中专业成绩占比50%,凸显对艺术技能的重视。招生范围覆盖青海、河南、甘肃等多省份,并承认生源省份的统考成绩,部分省份需参加校考。值得注意的是,工艺美术(唐卡)等关联专业被列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反映出学校在民族艺术领域的深厚积累,也为音乐与视觉艺术的跨领域合作提供可能。
这一专业的独特价值在于其民族文化赋能与现代艺术教育的双向融合。通过系统学习藏族民歌、蒙古族长调等非遗音乐形式,学生能够深入挖掘民族音乐的文化基因;而现代音乐制作技术、舞台表演策划等课程的设置,则为其在当代艺术市场中的创新发展奠定基础。这种既扎根传统又面向未来的培养路径,使毕业生成为民族音乐传承与创新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