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业大学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立足中原文化底蕴,融合农业特色与国际化视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培养体系。该专业自2013年开设本科,2021年获批国际中文教育硕士点,成为河南省少数实现本硕一体化培养的高校之一。依托中原农业文明研究中心等平台,专业以农业文化传播为创新点,构建了语言教学与文化推广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为国内外输送兼具汉语教学能力与跨文化传播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在专业定位上,其核心特色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科交叉融合,课程体系涵盖中国语言文学、教育学、艺术学、历史学四大门类,通过音乐鉴赏、茶道、书法等选修课实现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二是实践导向突出,设置“汉语教学技能+中国传统文化推广”双轨培养路径,依托数字化语音实验室、海外教学基地及“繁塔雅集”等特色实践课程强化应用能力。三是农业文化赋能,将河南农耕文明元素融入国际中文教育,例如通过中蒙“黄河国际学院”等境外办学机构推广中原农业文化遗产。
课程体系的构建彰显了厚基础、宽口径理念。主干必修课包括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第二语言教学法、跨文化交际等理论课程,同时开设英汉互译、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等技能类课程。选修课则形成两大模块:一是文化传播类,如古琴、中华茶道;二是学术研究类,如应用语言学、文学批评方法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其硕士培养方案增设农业文化专题研究,通过田野调查、非遗保护等实践环节深化专业特色。
师资力量方面,该专业拥有18名硕士生导师,其中高级职称6人、博士13人,团队来自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等知名高校。实施“双导师制”,校内导师负责理论教学,校外导师来自汉友通、哈兔等机构,共同指导实习与科研。近年团队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项目40余项,发表CSSCI论文十余篇,并获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多项。教师中多人持有汉语国际教育职业资格证,兼具学术深度与教学实战经验。
实践平台与就业前景呈现显著优势。校内建有艺术中心、语音实验室,校外与郑州市非遗保护中心等单位共建12个实习基地。学生可参与“挑战杯”竞赛、国际学术会议,近四年本科生考研率达54.1%,考入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名校;就业率稳定在92.3%,毕业生广泛就职于学校、涉外机构及文化传播企业。硕士生更可通过意大利语中心等平台参与海外教学,形成从课堂到职场的贯通式培养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