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自2012年设立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以来,始终围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以服务建设坚强智能电网为核心目标。该专业依托电气工程一级博士点学科和多个省级科研平台,构建了融合电气工程、信息技术与自动化技术的跨学科培养体系。2021年获批辽宁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并在2025年校友会专业排名中位列全国第9位,成为区域特色鲜明的交叉学科专业。
在课程体系设计上,专业以OBE工程教育理念为导向,突出"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互动化"技术特征。核心课程包括电力系统分析、智能电网通信技术、微电网技术等专业主干课程,同时强化C语言程序设计、DSP原理及应用等信息技术类课程。实践教学依托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创新中心,构建了覆盖电网全环节的虚实结合实验平台,其中中德合作电力电子实验室和智能电网先进传感器技术实验室具有显著行业影响力。
师资团队由11名专任教师组成,其中教授/副教授占比64%,博士占比63.6%。团队主持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企业横向课题11项,获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等教学科研奖励10余项。通过校企联合培养机制,专业与电网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将智能用电技术、电网智能调度等产业前沿技术融入课程模块,形成"理论+实践+创新"三位一体的培养路径。
就业竞争力方面,该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国家电网、发电集团及电力设备制造企业。2019年国家电网一批录取180人,录取规模位列全国高校第15位。职业发展路径涵盖:
- 电网智能化系统设计与运维
- 新能源接入与微电网控制技术研发
- 电力信息系统开发与数据分析
- 电力装备智能制造与技术支持毕业生5年后普遍具备电气工程师执业能力,在智能变电站建设、能源互联网等领域表现突出。
专业建设亮点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工程认证进程加速,已通过认证申请受理,教学质量对标国际标准;其次构建了"电气+信息"双主线课程群,设置智能电网信息技术等特色方向课;最后依托矿山电气化学科优势,在工矿企业智能配电、电力电子装置研发等领域形成差异化培养特色,毕业生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