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文理学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该校的传统优势学科,自1976年建校之初便扎根于文学与传播学院,经过近50年的发展,已形成以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教育体系。该专业不仅拥有深厚的学术积淀,还通过省级一流专业和课程思政示范专业的建设,实现了文学素养培育与实践能力提升的双重目标。其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及就业方向均展现出鲜明的特色,成为川东地区汉语言文学教育的重要基地。
在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上,该专业强调“能说会写善教”的育人理念,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课程体系覆盖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文学概论等核心理论,同时融入教育学、心理学等师范技能课程,使学生既能胜任语文教学,也可在文化传播、行政管理等领域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其培养方案特别注重思想政治素质,要求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家国情怀与职业操守。
课程设置的独特性体现在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主干课程包括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等学科基础,以及写作、语言学概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等应用型课程。针对师范方向,还开设了模拟课堂与微格教学训练、班主任工作实训等实践环节,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和三笔字实训提升学生的教学实操能力。这种“三个要素,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使学生在4年修业期内完成170学分的学习,其中选修课程占比达20.6%,赋予学生个性化发展空间。
师资力量是专业实力的重要支撑。文学与传播学院现有专任教师76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23人、博士17人,形成以省级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为核心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教师团队在《文艺理论研究》《明清小说研究》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承担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60余项,将学术前沿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该院拥有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教授职称独立评审权,彰显了学科建设的深度与自主性。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凸显应用型特色。学院依托省级文化与传播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影视传播类校外实践基地,开展新闻采编、新媒体运营等实训项目。学生可参与“巴山作家群”文化传承活动,或在“经典润乡土”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等项目中锤炼专业技能。数据显示,该专业毕业生中涌现出谭力、田雁宁等知名作家,印证了“作家摇篮”的美誉。
就业前景方面,毕业生可在教育、文化、新闻出版等六大领域发展。师范方向聚焦中学语文教师培养,要求普通话达到二级甲等以上水平;文化传播方向侧重新媒体内容生产,学生需掌握图像新闻报道、跨文化传播等技能;而扎实的文献检索与办公软件应用能力,使毕业生在文秘、行政管理岗位具备竞争优势。近年来,专业考研率稳步提升,部分学生进入国内外名校深造,体现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