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师范大学的风景园林专业扎根于闽南文化沃土,历经近二十年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体系。该专业前身为2006年设立的园林专业,2018年转型为工学与农学协调发展的新型学科,现隶属于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依托闽台特色园林植物福建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等平台,构建起"理论+实践+创新"的立体化育人模式。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专业聚焦城乡共生理念,培养既懂生态修复又擅景观营造的复合型人才,近五年已输送434名毕业生,考研升学率达31.5%。
学科交叉融合是该专业的核心特征,形成"三横三纵"培养体系。横向维度涵盖:
- 工学基础:通过《风景园林工程》《建筑结构与构造》等课程强化工程技术能力
- 农学素养:设置《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园林生态学》等课程培育植物应用专长
- 艺术表达:开设《造型基础》《风景园林艺术原理》提升美学创造力纵向维度构建"基础理论→实践应用→创新研究"三级进阶,通过VR全景展示系统模拟漳州糖厂等真实场景,结合CityWalk城市行走实地教学,实现课堂与城乡建设的无缝衔接。
实践教学体系凸显产教融合特色,形成"双循环驱动"机制。校内建立园林虚拟仿真实训基地,通过沉浸式VR技术开展园林工程模拟训练,学生可360°观察施工节点;校外与30余家企事业单位合作,设立百花村花卉产业基地等实践平台,学生全程参与从方案设计到施工管理的真实项目。近五年师生团队在园冶杯国家竞赛等赛事中斩获20余项奖项,开发的漳州西湖生态园VR系统已成为当地城乡规划展示的重要载体。
师资配置体现"学术+产业"双导师制,现有专任教师18人中,教授3人、副教授6人均承担横向课题,院长陆銮眉教授作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带领团队完成50余项教改与科研项目。教学团队创新"四维联动"授课模式:
- 理论讲授融入闽南古厝保护案例
- 现场教学结合历史街区改造项目
- 虚拟仿真重现生态修复全过程
- 竞赛驱动激发创新设计思维
就业方向呈现多元化延伸趋势,毕业生除传统规划设计院、园林局等岗位外,近三年逐步拓展至:
- 生态修复领域:参与国土空间生态修补项目
- 智慧园林领域:运用GIS系统进行绿地系统规划
- 文旅融合领域:开发闽台花卉主题旅游线路数据显示,2020级73名学生中23人考入国内外名校深造,选择就业者80%进入海峡西岸经济区重点建设项目,成为推动城乡绿色发展的新生力量。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