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师范学院的科学教育专业立足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需求,以培养兼具科学素养与教育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构建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培养体系。该专业依托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多学科交叉课程,强化科学探究能力和教育实践能力,并通过校地合作、产学研融合等方式,打造“科教联盟”协同育人模式。下文将从课程体系、培养路径、实践平台等方面展开分析。
在课程体系设计上,该专业以学科融合为核心特征。学生需系统学习高等数学、力学、电磁学、无机化学、动物学、自然地理概论等基础课程,覆盖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四大领域,形成跨学科知识框架。实验课程占比显著,包含力学热学实验、电磁学实验、生物化学实验等12类专业实验,强化动手能力。此外,课程还融入科学·技术·社会专题和自然科学与技术史,培养对科学与社会关系的深层认知。这种“宽基础+重实践”的课程结构,为学生构建了从理论到应用的完整知识链条。
培养模式上,该专业强调校地协同与双师型导向。一方面,学校与晋中市教育局合作成立科学教育联盟,通过研讨会、一线教师经验分享、专家指导等方式,推动课程改革与教学创新。另一方面,通过“专业教育+技能教育+创新教育”培养路径,将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结合。例如,学生需参与科技创新展等活动,完成航模设计、电子设计、物理学术竞赛等项目,提升科技应用能力。同时,专业设置教育类课程模块,涵盖中学科学教育概论、多媒体课件制作、教育科研方法等内容,确保师范技能与科学素养同步发展。
实践平台建设方面,学校构建了“行知统一”的实践体系。校内设有开放式创新实验室,支持学生开展科学实验设计、科技产品开发等自主研究。校外则通过科协、企业、中小学实践基地等合作单位,搭建实习实训网络。例如,晋中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中小学示范性基地成为学生观摩教学、参与课程设计的重要场所。此外,学校定期举办“传行知精神 树科技新风”科技创新展,通过趣味实验展、模型展、变废为宝作品展等形式,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师资力量与培养成效方面,科学教育专业依托物理系的优质资源,拥有专任教师62人,其中博士56人、教授6人,并聘请中小学名师担任实践导师。教师团队注重科研反哺教学,近五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项,发表SCI/EI论文131篇,将前沿成果融入课程设计。学生在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学术竞赛中屡获佳绩,升学率保持在30%以上,毕业生既能胜任初中科学课程教学,也可在科技场馆、科普机构等领域发挥专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