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航空大学的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是该校航空特色教育的核心专业之一,自2002年创办以来,依托中国航发集团和航空工业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逐步发展为国家级重点建设专业。该专业以培养复合型航空航天动力人才为目标,形成了工程能力、工程素养、发展能力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并在师资力量、科研平台和就业质量上展现显著优势。通过深度融入国家航空战略布局,专业持续为航空发动机领域输送高质量人才。
专业背景与发展历程
该专业诞生于中国航空工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2001年在中国航发608所支持下筹建,2002年正式招生。历经多次重大升级:2013年成为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8年获评江西省一流专业,2019年入选国家级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17年与中国航发集团共建全国首家航空发动机学院,2018年启动航发班定向培养计划。专业发展始终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到工程应用的全链条培养模式。
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
培养方案聚焦航空航天动力工程领域,要求学生掌握气体动力学、传热学、燃烧学等核心理论,同时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实践能力:
- 工程能力:运用数学与工程原理分析动力系统问题,掌握航空发动机原理与三维建模软件应用等工具;
- 工程素养:在设计环节融入创新意识与社会责任,例如航空燃气轮机结构设计需兼顾安全性与环保要求;
- 发展能力:通过国际学术交流和跨学科项目实践拓展视野。主干课程包括工程热力学、航空发动机控制、有限元基础与应用等,实验环节占比达30%,依托发动机拆装实验室和风洞实验室强化实操能力。
师资力量与科研平台
专业拥有专任教师32人,其中正高职称8人、博士27人,含江西省“双千计划”人才2人及青年井冈学者1人。柔性引进北航、南航等高校教授及航发集团高级工程师组成兼职导师团队。科研方面建有通航涡轮动力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微小航空发动机江西省重点实验室,近三年承担国家级项目18项、横向课题109项,获江西省自然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多项荣誉。实验室配备WP-7、WJ-6等多型实验发动机,支撑学生参与中国国际飞行器设计挑战赛等国家级赛事。
就业前景与培养质量
毕业生年均就业率超过95%,约50%进入中国航发集团、航空工业院所及民航企业,从事发动机研发、试验维护等工作。近四年升学率稳定在50%以上,其中61%进入985/211高校深造。专业与解放军第五七一九厂共建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训基地,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使学生能直接参与航空发动机试车工艺等实际项目。部分毕业生在航空噪声控制、新能源动力等新兴领域取得突破,成为行业技术骨干。
特色优势与发展方向
专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三方面:
- 国家战略支撑:作为江西省唯一拥有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一流学科的高校,深度参与国产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发;
- 学科交叉融合:将计算流体力学、智能监控技术与传统动力工程结合,开设航空发动机状态监控与故障诊断等前沿课程;
- 国际合作深化:与俄罗斯喀山国立技术大学等院校开展联合培养,引入欧洲适航标准教学内容。未来将重点拓展绿色航空动力和微小发动机研究方向,依托2024年新获批的绿色通用航空动力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推动氢燃料发动机等创新技术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