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财经大学于2023年获批设立自然资源登记与管理专业,成为全国第二所开设该专业的高校。这一新兴专业立足国家战略需求,聚焦自然资源确权登记与资产管理领域,旨在培养兼具管理学、法学、经济学知识体系的复合型人才。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首个同类专业,其课程设置紧密对接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生态保护需求,构建了"法律-行政-经济-技术-产业"五位一体的培养框架。
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该专业依托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院,面向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制度改革需求,重点培养能从事自然资源权籍调查、登记实务、多维权籍信息化等工作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应用型、复合型、数智化特色,要求学生掌握产权界定、调查技术、资产管理三大核心能力,并具备解决权属纠纷、资源核算、生态空间规划等复杂问题的实践技能。课程体系深度融合内蒙古自然资源禀赋特点,强化对草原、矿产、森林等区域特色资源的管理研究。
跨学科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设置呈现显著交叉特征:
- 法学模块:包括民法学原理、不动产登记法、自然资源管理法
- 管理模块:覆盖自然资源管理学、国土空间规划、资源经济学
- 技术模块:设置地籍测量学、地理信息系统、自然资源调查与评价
- 经济模块:开设自然资源资产评估理论与实务、环境经济核算等课程核心课程自然资源登记与管理专业导论系统整合跨学科知识,配套开发的数智化课程模块引入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应用。这种课程结构使毕业生既能理解产权制度设计,又能运用测绘技术开展实地调查。
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能力培养贯穿四年学习周期:
- 基础认知阶段:通过区域资源环境实习、自然资源认知实习建立感性认识
- 技能强化阶段:在测量实验室完成地籍测绘训练,经管实验实训中心开展数字化制图
- 综合应用阶段:不动产登记实习、专业综合实习覆盖从权籍调查到纠纷调处的完整流程
- 实战提升阶段:毕业实习对接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参与草原确权登记等实际项目。校内4个专业实验室与多个校外实训基地形成立体化实践平台,其中资源环境监测实验室可开展土地利用微观理化实验。
就业与深造前景
该专业毕业生主要流向三大领域:
- 政府机构:各级自然资源局、不动产登记中心、生态环境部门的技术管理岗位
- 专业服务:自然资源资产评估机构、城乡规划院所、地理信息技术企业
- 学术研究:攻读土地资源管理、公共政策等方向研究生,2025年数据显示首届毕业生考研率达全校前列特别在内蒙古地区,随着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全面铺开,基层单位对掌握蒙汉双语的登记管理人才需求激增。校友会2025年专业排名显示,该校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并列全国第一,印证了专业建设成效。
师资与科研支撑
专业现有专职教师13人,其中博士学位教师占比84.6%,形成以中青年为主的科研团队。近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高水平课题20余项,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等期刊发表论文,研究成果获环境保护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教师团队深度参与自治区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标准制定,将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等前沿课题融入课堂教学。这种"科研反哺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接触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等实操性课题。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