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制造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广西首所制造类高等职业院校,其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紧扣国家战略与产业需求,形成了产教深度融合的育人体系。该专业依托比亚迪产业学院等校企合作平台,将智能传感器应用、线控底盘技术、车路协同开发等前沿技术融入教学,培养兼具理论功底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下面从培养定位、课程体系、实训资源、师资力量及发展前景等维度展开分析。
专业定位与产业需求高度契合
该专业以“三横两纵”技术架构为支撑(车辆技术、信息交互技术、基础支撑技术构成“三横”,车载平台与基础设施构成“两纵”),瞄准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中的装配调试、测试标定、研发辅助等核心岗位群。培养目标强调工匠精神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毕业生既能胜任智能座舱安装、环境感知系统调试等首岗工作,也可向无人驾驶测试工程师、远程诊断技术员等发展岗进阶。
课程体系实现技术交叉融合
专业课程设置突破传统汽车工程边界,构建了机械、电子、信息、人工智能四大模块协同的知识框架:
- 专业基础课程:涵盖汽车电工电子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ROS原理与应用,夯实电气控制与软件开发基础;
- 核心能力模块:聚焦智能传感器装调(如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线控底盘系统调试、车联网通信协议应用,强化车辆智能化改造能力;
- 前沿技术拓展:设置自动驾驶系统测试、V2X车路协同仿真等课程,对接L3级以上自动驾驶技术标准。
实践教学强化真实场景应用
学院投入1.5亿元教学设备建设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包含三大特色实训场景:
- 感知层实训:通过智能传感器标定平台,完成毫米波雷达角度校准、摄像头图像识别参数优化;
- 控制层实训:在线控底盘实验室进行电子转向系统故障诊断、驱动电机响应特性测试;
- 系统集成实训:利用自动驾驶模拟舱开展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测试,模拟复杂交通场景下的决策算法验证。校企合作方面,与宇通客车、吉利汽车共建校外基地,学生可参与真实项目如ADAS系统路试数据采集、车载计算平台部署。
师资团队凸显“双师型”特征
专业教研室拥有5名省级双师型教师,其中覃文周等教师具备全国智能网联汽车设计大赛指导经验,团队专业背景覆盖车辆工程、计算机算法、机械自动化等领域。教师定期赴企业开展技术革新,例如参与比亚迪智能座舱人机交互系统优化项目,将行业最新技术转化为教学案例。近三年指导学生获自治区技能竞赛二等奖2项、行业赛银奖1项,凸显实战化教学成效。
就业通道与深造路径双向贯通
毕业生主要服务于智能网联整车制造企业(如比亚迪、奇瑞)、车联网服务商及自动驾驶研发机构,起薪范围在5000-8000元/月。职业发展呈现两大方向:
- 技术纵深:通过考取1+X智能网联汽车检测与运维证书,向智能系统研发工程师晋升;
- 学历提升:可通过专升本进入智能车辆工程、新能源汽车工程等本科专业,学院与多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立学分互认机制。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