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事大学自动化专业立足航运特色,构建了控制理论与工程实践深度融合的培养体系。该专业以港口物流自动化为特色方向,通过多学科交叉的课程设置,培养具备系统设计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近年来,依托国家级科研项目与校企合作平台,专业在智能控制系统与码头自动化领域取得显著成果,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完整链条。
在学科架构上,专业核心课程涵盖电路原理、自动控制理论和计算机控制系统三大支柱,同时融入现代通信原理与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特别设置的物流自动化系统与机舱自动控制系统课程,将航运场景嵌入教学体系,强化学生对港口设备自动化的理解。实验环节设置印刷电路设计、PLC编程等实践模块,通过系统辨识和数字图像处理等课程设计,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科研创新方面,学校持续投入资源建设自动化码头实验平台。2023年招标的无人车辆-无人机协同导航系统项目预算达145万元,重点研究车路协同与自主控制算法,通过六自由度车载平台和双无人机系统,实现集装箱装卸的智能调度。2024年开展的武汉阳逻码头三维建模项目,则运用数字孪生技术优化港口作业流程,这些研究为专业教学提供了真实数据支撑。
校企合作模式形成显著优势,典型案例是洋山港四期自动化码头的产学研项目。学生参与开发的集卡防吊起系统,创新性融合16线激光雷达与多相机协同检测技术,将抓箱成功率提升至98%以上。通过金工实习和嵌入式系统设计等实践环节,学生直接参与港口智能控制系统的算法优化,这种"真题真做"模式使毕业生快速适应工业物联网与智慧物流领域的技术需求。
就业市场反馈显示,毕业生在港口自动化领域表现突出。约35%就职于上港集团等航运企业,负责岸桥控制系统开发;28%进入智能制造企业从事PLC编程与DCS系统集成。专业独有的船舶自动化课程体系,使学生在机舱控制系统岗位具备竞争优势。近年更有毕业生参与一带一路海外港口建设项目,将中国智能码头标准推向国际。
该专业通过课程-科研-产业的三维联动,成功破解了传统工科专业"重理论轻实践"的困境。未来计划深化与临港新片区智能装备企业的合作,在自主导航AGV和数字孪生港口方向形成新的增长点,持续巩固在航运自动化领域的人才培养高地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