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邑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具有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2023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位列全国300名左右。该专业以移动计算和人工智能为两大核心方向,课程体系涵盖数据结构、算法设计与分析、计算机视觉等前沿领域,配备价值超818万元的实验设备与四大实验室集群,形成“厚基础、重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文将从学科实力、培养体系、实践平台等维度展开分析。
一、学科实力与资源配置
依托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该专业拥有25名专任教师,其中正高职称3人、副高以上15人,双师型教师占比达48%,企业高级工程师10人深度参与教学。实验室建设投入显著:
- 四大实验中心:软件工程、移动互联网技术、网络及信息安全、大数据和云计算
- 设备规模:1931台(套)仪器设备,含1468台微型计算机和214套专业软件
- 共享资源:全校10间公共机房配备729台计算机和7台服务器现代工程综合训练中心总投资3.3亿元,近5万平方米的实训空间为学生提供真实工程环境。
二、培养体系与课程架构
采用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培养目标聚焦移动互联技术与智能制造领域,毕业生5年内需具备系统开发、数据处理、项目管理等能力。课程设置分为三个层次:
- 基础理论: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
- 方向核心:人工智能导论、自然语言处理、嵌入式系统与应用
- 应用拓展:三维虚拟现实技术、移动终端开发、云计算技术特别设置弹性学制(最长8年)与中英双语课程,学生可通过“2+2”培养模式赴英国朴茨茅斯大学、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等院校获取双学位。
三、实践创新与成果产出
近三年学生获国家级竞赛奖项20余项、省级奖项80余项,主持国家级大创项目30项,发表论文20余篇。实践能力培养路径包括:
- 校企协同:与华为、思科、蓝盾等企业共建实训基地
- 竞赛体系:覆盖ACM程序设计、网络安全、大数据分析等赛事
- 科研转化:依托省级教研教改项目10余项,形成“以赛促学、以研带创”机制毕业生平均薪酬超过全国同类院校水平,职业期待吻合度达行业前列,约15%学生选择攻读硕士学位。
四、国际视野与区域服务
专业立足“中国侨都”区位优势,与70余所国际高校建立合作,包括:
- 英国:朴茨茅斯大学iOS系统开发实验室共建
- 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云计算联合课程
- 日本:山梨大学人工智能研究交流同时贯彻“根植侨乡,服务社会”理念,通过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技术研发,为粤港澳大湾区智能制造产业提供技术支持。这种“在地国际化”模式使学生在掌握核心技术的同时,具备跨文化协作能力。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