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山西农业大学办学历史最悠久的王牌专业,农学始于1928年铭贤农科,历经百年积淀已发展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该专业以作物学一级学科为依托,构建起涵盖作物遗传育种、功能农业、智慧农业等多方向的学科体系,2023年入选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在农业科技创新和乡村振兴人才培养领域形成显著优势。其核心竞争力不仅体现在深厚的学术传承,更在于融合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的跨学科创新。
在核心学科优势方面,该专业构建起三大支撑体系:
- 学科平台:拥有国家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国家小麦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形成从分子育种到田间管理的完整科研链条。作物栽培学与作物育种学两门核心课程获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认证,支撑着黄河流域特色作物研究。
- 师资力量:依托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明岗团队,建立起由23名教授、15名博导组成的教学科研队伍,2024年新增功能农业研究院等4个省级科研平台。
- 专业方向:设置传统农学、功能农业、智慧农业三个培养方向,其中功能农业方向聚焦生物营养强化技术,开发富硒等功能农产品,直接服务山西农谷战略。
创新培养模式呈现三大特色:
- 拔尖人才试点:实行本硕贯通培养,设置30人小班化教学,配备学术导师并实施动态淘汰机制。学生在读期间可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近三年有68%学生发表SCI论文。
- 四合院协同机制:整合农学院、耕读书院、28个科技小院和19个产业研究院资源,形成"课堂学习-田间实训-产业研究"递进式培养链条。学生在阳曲城郊农业产业研究院等平台完成年均120学时的实践训练。
- 耕读教育体系:将劳动周设为必修课,开发《传习耕读》等特色教材,通过"县志调研-产业调研-农技推广"四阶段实践,使实践学分占比达35%,远超国家标准。
在科研转化能力建设上,专业团队近年取得突破性进展:
- 完成红芸豆T2T完整基因组测序,解析种皮色素代谢通路,相关成果发表于《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 构建起覆盖山西73个县区的农技服务网络,2024年新建苹果、食用菌等产业研究院,将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与县域农业问题直接挂钩。
- 功能农业方向研发的富硒小米技术推广至17个县,带动农户增收23%,相关技术标准被纳入省级地方标准。
该专业毕业生呈现多元发展态势:约38%进入中国农科院等科研机构,45%任职于农业农村局等行政单位,17%自主创办农业科技企业。2024届公费农科生全部定向基层,在智慧农场建设、特色作物推广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随着新农科建设推进,专业正加速向智慧农业、数字农业转型,其培养的既懂传统农艺又掌握分子育种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成为支撑山西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