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人文学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是该校重点建设的学科之一,属于文学院下设的本科专业。该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与外向型人才为核心目标,强调学生扎实的文学基础和现代化中文信息处理能力,同时注重跨文化交流与实践创新能力的塑造。作为省级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其课程设置覆盖文学理论、语言研究、教学实践等多个维度,并与中小学教育、文化传播等领域深度对接,形成鲜明的学科特色。
在课程体系上,该专业构建了“三位一体”的知识结构:以写作、文学概论、现代汉语为基础理论课程,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古代文学为文化素养支撑,以办公自动化、新闻采编、秘书实务为应用技能拓展。例如,学生需掌握语义学、语用学等语言分析工具,同时通过中学语文教材分析课程对接教育实践需求。这种设计使毕业生既能胜任中小学语文教学,也能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内容创作与传播工作。
专业的培养特色体现在多元化出口导向上。根据培养方案,学生毕业后可从事语文教师、对外汉语教学、文案策划、高级文秘等职业,部分课程如跨文化交流与国际传播还为学生进入国际组织或跨国企业奠定基础。值得一提的是,该专业与儿童福祉学院、传媒学院等院系存在跨学科联动,例如通过融合教育相关课程拓展特殊教育领域的能力储备,这种交叉培养模式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从就业前景看,汉语言文学专业依托“文学+技术”的复合型能力,在教师、编辑、公务员等传统领域保持稳定需求,同时在新媒体运营、文化创意等新兴行业展现潜力。数据显示,该专业毕业生在东北地区中小学教师招考、文化事业单位招聘中表现突出,部分学生通过“三支一扶”等项目进入基层公共服务岗位。此外,学校与地方媒体、出版社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进一步打通职业发展通道。
在招生与培养政策方面,该专业面向全国招收历史类考生,2023年辽宁历史类招生计划为7人,学费标准为25000元/年。选考科目要求为“首选历史,再选不限”,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基础。值得注意的是,专业教学团队由兼具学术研究与实践经验的教师组成,例如穆树源教授领衔的学术委员会为课程设计注入前沿视角,而吕英华教授主导的教学改革项目则推动“案例教学+项目实训”模式落地,确保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