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学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立足传统文化传承与现代应用需求,构建了以文学素养培育为核心、实践能力提升为导向的育人体系。该专业依托皖北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着力培养兼具文学理论素养与实践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形成了"基础+技能+创新"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通过系统学习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等核心课程,学生可掌握扎实的专业根基,同时借助方言民俗调查、社会研究方法等实践课程提升应用能力。
在课程设置方面,专业构建了层次分明的知识体系。主干课程涵盖语言与文学两大模块,包括语言学概论培养语言分析能力,中国现当代文学强化文本解读技巧,基础写作训练书面表达能力。特色课程设置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如国学经典导读深度挖掘道家文化精髓,亳文化馆实践教学强化地方文化认知。进阶课程设置注重学科交叉,逻辑学与美学课程培养思辨能力,学科论文写作提升科研基础,形成从基础理论到创新研究的完整培养链条。
该专业通过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应用能力培养,构建"课堂实训+校外实践+社团活动"三维培养机制。学生需完成书写技能和普通话训练等基础技能考核,参与方言民俗调查田野考察活动。校内建有语言综合实验实训室和非线性编辑实验室,支持创意写作与文化产品开发实践。校外与地方中小学、文化机构建立实习基地,开展中学语文教学实践。学生社团如墨雨诗社、国学社定期举办经典诵读、创意写作赛事,近五年学生在省级师范生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
在就业方向上,毕业生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约40%从事中学语文教育工作,25%进入党政机关从事文化宣传,20%任职企事业单位文案策划岗位,另有部分毕业生选择考研深造或自主创业。专业特别注重教师资格证考试辅导,建有微格教学训练实验室,2023届毕业生教资通过率达78%。就业区域集中在皖北地区,依托亳州"中华药都"的产业优势,部分毕业生进入中医药文化传播领域发展。
教学资源配置体现专业化特征,师资队伍中教授7人、副教授16人组成的教学团队,近五年承担省部级课题20余项,出版专著20余部。数字资源建设方面,配置SPSS数据分析实训室支持量化研究,文献检索课程接入中国知网等学术平台。硬件设施包含普通话智能测评系统和书法临摹数字平台,实验设备总值逾千万元。图书资源中亳文化专题馆藏达3.2万册,涵盖地方志、非遗档案等特色文献。
招生培养数据显示,该专业全日制本科年招生规模稳定在160人左右,实行4年学制,需修满160学分。学费标准执行安徽省公办高校收费标准,4600元/学年。继续教育方面开设成人函授本科,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线下面授占比超20%。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新增数字人文方向选修模块,引入文化大数据分析课程,响应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