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黔南经济学院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立足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需求,深度融合新工科教育理念,通过系统性改革构建起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以实用性、交叉性与综合性为导向,在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质量保障三方面形成独特优势,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和多学科综合应用能力显著提升,近三年学生对课程质量的评价分数均超95分。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专业实施"双师课堂"与"1+X证书制度"双轮驱动。通过与贵州省知名企业合作,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课堂,例如在《操作系统》《算法分析与设计》等核心课程中融入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等新兴领域内容,形成"企业导师+校内教师"的协同授课模式。课程体系改革覆盖必修课与选修课两大模块,新增大数据基础、人工智能等前沿课程,确保教学内容与贵州省大数据产业需求精准对接。
师资队伍建设采用"1+1+1+N"梯队培养机制,即由1名教授、1名副教授、1名讲师及若干助教组成教学团队。通过行业前沿交流讲座和"传帮带"机制,年轻教师三年内可完成从助教到讲师的晋升。目前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比例达95%,30人团队中教授及副教授占比23%,全员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平均年龄35岁。教师团队累计发表论文30余篇,获省级金课立项1项,指导学生获国家级竞赛三等奖。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体现为动态闭环管理:
- 教学过程监控:随机检查备课、授课、作业批改等环节
- 多维评价机制:每学期开展学生评教、同行评议、教师评学
- 持续改进措施:通过师生座谈会和毕业生质量追踪调查,滚动修订教学大纲与考核体系
- 数字化管理:强化数字素养课的推广应用,建立教学信息反馈数据库
实践能力培养成效显著,形成"证书驱动+项目实战"双路径。学生技能证书报考率80%,持证率60%,重点推行Python程序设计、财务共享等应用型课程。校企合作深度体现在"一课双师"改革中,例如企业技术骨干直接参与《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将企业级开发规范融入实验环节。这种培养模式使毕业生在金融、政府部门、信息技术企业等领域就业率稳定在94%以上。
该专业通过"理论+实践"深度融合的教育生态,成功塑造三大核心竞争力:紧跟产业趋势的课程迭代能力、高水平双师队伍的持续产出能力,以及动态优化的质量保障体系。未来将持续强化数字素养教育,探索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建设,为贵州省"强工科"战略输送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