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女子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立足现代旅游业发展趋势,构建了以应用型管理人才为核心的培养体系。该专业依托学校女性教育特色和产学研协同机制,形成了“基本理论+专业技能+综合能力”的育人模式,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在旅游规划、智慧文旅、高铁运营等领域表现突出。其培养路径如何实现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课程体系与行业需求如何精准对接?
一、培养目标:聚焦行业需求与复合能力
专业以“服务山东地方经济发展”为导向,培养具备人文素质、国际视野、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通过“双导师制”(校内教师+行业专家)协同育人,强化学生旅游策划、运营管理、数字技术应用等核心能力。例如,2023级“清照”卓越人才创新实验班的大学英语四级首次通过率达70%,凸显分类培养成效。
二、课程体系:理论实践双轮驱动
课程设置呈现“金字塔结构”:
- 基础理论层:管理学、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学等夯实学科根基
- 专业核心层:旅游规划与开发、酒店管理概论、旅行社管理等强化行业适配性
- 特色拓展层:设置研学旅游、康养旅游、智慧文旅三大模块课程,对接新兴业态实践环节占比超30%,依托62个实习基地,开展景区运营模拟、旅游大数据分析等实训项目。例如,与济南火车站、青岛旅游景区建立定向实习通道。
三、专业特色:产学研融合与女性教育优势
- “一体两翼、四轮驱动”机制:以省级一流专业建设为主体,课程改革与实践教学为支撑,联动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协同育人
- 女性领导力培养:开设旅游商务礼仪、职业形象管理等特色课程,女大学生气质形象实验中心获评省级示范中心
- 智慧化转型:增设旅游电子商务、大数据营销课程,近三年学生参与乡村旅游数字化规划项目12项,服务临沂、日照等地文旅升级
四、师资力量:高学历团队与行业经验
专业现有教师36人,博士化率超60%,其中省级教学名师1人、双师型教师占比90%。团队近三年承担联合国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2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9篇,主导编制《山东省乡村旅游提档升级规划》等行业标准。校企合作引入高铁运营、航空服务等领域专家,构建“理论导师+产业导师”双指导体系。
五、就业前景:多元化路径与高质量出口
毕业生可在文旅行政部门、OTA平台、会展公司等7大类机构就业,具体路径包括:
- 传统领域:旅游景区管理(满意度调查达87.5%)、旅行社产品设计
- 新兴业态:智慧旅游系统开发、康养旅游项目策划
- 跨界融合:文旅地产运营、航空服务管理(空中乘务专业就业率98%)近三年32人考入南开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研究生,部分毕业生已成为携程、方特主题公园等企业中层管理者。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