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宁师范学院的经济与金融专业作为2021年新增的本科专业,立足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致力于培养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金融人才。该专业依托经济学与金融学的交叉融合,通过课程体系创新和校企合作模式,构建了以经济分析能力和金融实务技能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框架。下文将从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师资力量及发展方向等维度展开分析。
在课程体系方面,专业以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为基础框架,覆盖统计学、管理学、商务英语等跨学科内容,形成“宽口径、厚基础”的知识结构。核心课程包括货币金融学、证券投资学、国际金融、金融科技概论等,同时引入Python语法基础、金融数据分析等数字化工具课程,强化学生适应金融科技发展的能力。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专业在法学课程模块中设置选修课,邀请政法机构专家参与教学,打造法商融合特色,突出金融合规与风险管理的教学导向。
实践教学体系采用“虚实结合”模式:
- 校内实验平台:依托金融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开设商业银行综合业务、证券投资模拟等实验课程,通过沙盘推演和数据分析训练实操能力;
- 校外实践基地:与中国银行、工商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开展定向培养班,实现“理论学习—模拟实训—岗位实习”的贯通式培养;
- 学科竞赛机制:组织学生参与全国大学生金融科技创新能力大赛,近三年在省级以上赛事中屡获佳绩,凸显应用型培养成效。
师资团队建设体现“双师型”导向,现有专任教师中副高级以上职称占比超30%,部分教师持有银行风险与监管国际证书,并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及省部级课题。教学创新方面,引入万联证券等行业专家参与《证券投资模拟》等课程设计,通过“模拟大赛+实务经理授课”模式,将企业真实案例融入课堂,缩短学用转化周期。此外,学校通过“1+3”转专业政策,允许学生在完成通识教育后根据兴趣调整方向,增强人才培养灵活性。
就业前景方面,毕业生主要服务于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占比约45%)、政府部门与监管机构(20%)以及企业投融资部门(25%)。近三年平均就业率达90.17%,部分学生通过支教保研、学科竞赛保研等渠道进入东北师范大学等高校深造。随着内蒙古能源金融、绿色金融等新兴领域的发展,专业正探索增设碳金融、普惠金融等方向课程,进一步对接区域产业升级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