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职业技术大学软件技术专业以服务区域数字经济发展为核心,通过深度整合产业资源与教育要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育人体系。该专业依托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优势,围绕“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应用”技术链条,构建了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产教融合生态,成为广西信息技术领域高技能人才输出的重要基地。
在专业集群建设方面,学院创新提出“三对接、五共同”模式。通过对接产业集群、岗位集群、技术集群三大维度,将物联网、移动通信、信息安全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有机串联,形成覆盖数字产业链的复合型专业群。其核心举措包括:
- 纵向设置通用模块、共享模块、分立模块、认证模块、拓展模块五级课程体系
- 横向开发产业链核心技术实践项目
- 校企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和ICT产业学院等平台这种结构使专业群与区域数字产业形成共生关系,累计获评教育部骨干专业2个、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1个,建成国家级实训基地3个,专业群课程体系获得英国资历框架RQF5级认证,成为广西首个通过UK NARIC国际标准认证的信息技术类专业。
课程体系设计采用“纵向贯通+横向融通”双轨架构。基础课程涵盖离散数学、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等核心理论,专业核心课程聚焦软件工程、架构技术、智能终端开发等前沿领域。特色实践环节通过:
- 工作室项目制教学(如技能大师工作室)
- 华为认证班、鲲鹏班等定向培养
- 真实企业项目实习(年均服务企业超百家)构建起“产学研赛”四位一体的培养路径。数据显示,学生累计获华为专家级认证72人,斩获国家级技能大赛奖项115项,开发专利及软件著作权302项。
校企协同机制体现为“外联内合”双向驱动。对外联合华为、奇安信等龙头企业打造职教集团,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和技术标准;对内建立创新工作室、精英班等载体,将产业需求转化为教学改革动力。这种机制下形成的“五共同”建设范式(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建设资源、组建师资、共建基地),使专业教学资源库覆盖779所院校、10万师生,参与制定3项国家专业标准、1项国际技术标准。
就业质量数据验证了培养成效,年均就业率95%、对口率84%的亮眼表现背后,是精准对接行业需求的培养定位。毕业生主要流向软件开发工程师、系统架构师、软件测试工程师等技术岗位,部分优秀人才通过华为ICT大赛全球特等奖等赛事通道实现高质量就业,形成“本地就业率超70%”的良性人才供给生态。这种将产业需求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实践,为职业本科教育提供了可复制的创新样本。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