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研究生教育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为导向,构建了覆盖学术型硕士、博士的多层次培养体系。作为四川省与中国气象局、国家统计局共建高校,其研究生院依托信息科学与工程技术的学科优势,形成了以全日制学术学位为主体的培养模式,拥有航空港、龙泉、芯谷三大校区,覆盖2800余名研究生。从学科建设到招生选拔,从科研支持到学生服务,其体系设计既注重学术深度,又强调实践创新。
一、学科布局与科研支撑
研究生教育以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等特色学科为核心,其中基础数学为四川省重点培育学科,信息与计算科学获评省级特色专业。学院下设16个硕士生导师团队,近五年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2项、省部级项目4项,科研经费累计超200万元。依托CDIO工程教育模式,研究生可参与跨学科联合研究项目,例如与四川大学等高校合作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学术研讨会,促进学术资源整合与成果转化。
二、招生体系与选拔机制
研究生招生采取普通招考、申请考核、硕博连读三类方式。以博士项目为例:
- 普通招考需通过笔试(含外国语、专业课)与复试,初试成绩占比40%;
- 申请考核制要求申请人具备C类及以上期刊论文、发明专利授权或省部级科研成果,并满足外语水平(如CET-6≥425分、雅思5.5分);
- 硕博连读面向本校优秀硕士生,需获得导师推荐并通过材料评议。
招生流程通过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统一管理,强调资格审查与学术潜力评估,确保生源质量。
三、培养模式与创新能力建设
研究生培养注重理论与实践融合,通过多维度平台提升创新能力:
- 学术论坛与竞赛:连续六年举办校级研究生学术论坛,组织参与“挑战杯”“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等赛事,累计提交作品超1100份;
- 跨校合作:与40余所高校联合开展科研活动,推动专业互融;
- 导师团队支持:实行双导师制(学术导师+行业导师),鼓励科研成果转化。
博士培养尤其强调独立科研能力,要求学位论文体现“创造性成果”,并通过材料评议、综合面试等环节考核学术水平。
四、学生支持与校园生态
研究生院构建了全方位支持体系:
- 学术资源:提供文献检索、实验设备共享平台,硕士生可优先使用省级重点实验室;
- 心理健康服务:开展“5.25心理健康日”“烦恼交换体验周”等活动,覆盖90%以上学生;
- 就业指导:联合企业举办求职讲座、简历修改服务,暑期“三下乡”实践项目助力职业规划。
此外,校研究生会下设5个部门,组织文体活动、学术交流,例如“银杏杯”篮球赛、“拾光季”摄影大赛,丰富校园生活。
通过学科交叉、严格选拔、创新实践和生态支持,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研究生院为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了系统性保障,持续服务于国家科技发展与区域经济需求。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