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大学的小学教育专业扎根于七十余年的师范教育传统,从1948年关东文法专门学校的源流发展至今,已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和教育部卓越小学教师培养计划实施单位。该专业以“知行合一,实践取向,服务地方”为核心理念,构建了覆盖理论学习、技能训练、教育实践的全链条培养体系,其UGS协同办学模式(高校-政府-学校三方联动)被国内同行广泛认可。目前,专业已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并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辽宁省基础教育领域具有显著影响力。
一、创新性培养体系: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
专业采用“五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贯穿教育观摩、研习、模拟学校、教学实习与教育实习五大环节,形成从认知到应用的闭环训练。例如:
- 假日模拟学校:学生在假期中组建教学团队,开展课程设计与模拟授课;
- 微格教学:依托智慧教室、沙盘训练室等专业场地进行教学技能打磨;
- 双导师制:高校教师与小学名师联合指导,强化教学实战能力。课程设置突出模块化设计,核心课程如《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和《当代教育学》均为省级精品课程,同时融入古诗词赏析、数学思想方法等特色内容,强化学科交叉能力。
二、高规格师资与科研支撑
学院拥有辽宁省优秀教学团队,专任教师中博士占比达61.5%,高级职称教师占53.8%,包含教育部师范认证专家、省级教学名师等高层次人才。团队深度参与基础教育改革,主持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等国家级项目,近五年获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百余篇。例如,《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课程团队开发的“师德浸润式教学模式”被多所师范院校借鉴。
三、显著育人成效与社会贡献
学生培养质量突出体现在:
- 竞赛成果:近五年获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比赛特等奖、儿童诗文创作国家级奖项超百项;
- 就业数据:年终就业率超90%,毕业生中涌现出北京大学博士后、北京市一级教师等杰出代表;
- 地方服务:作为大连市中小学教师培训基地,累计为区域输送超2000名教师,参与大连市“双减”政策下的课程改革项目12项。专业建设的13个实践基地中,包括大连开发区高城山小学等全国素质教育示范校,形成“高校引领-基地反哺”的良性互动生态。
四、前瞻性发展方向与挑战
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专业正推进三大升级:
- 数字化转型:开发《数字化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等新课,建设虚拟教研室;
- 素养导向:增设STEAM教育、研学课程设计等模块,应对新课标要求;
- 国际视野:通过比较教育研究课程,引入芬兰、新加坡小学教育案例。当前需突破的瓶颈在于实践基地的城乡均衡布局,以及非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的个性化课程适配,这些已被列入学院“十四五”重点攻关方向。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