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黄海学院的物联网工程专业自2016年设立以来,依托大数据学院的学科资源与产教融合优势,逐步形成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培养体系。作为“十四五”期间支撑区域发展的核心专业之一,该专业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和通信工程为主干学科,注重培养具备物联网系统设计、开发与运维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通过与华为等科技企业的深度合作,学生可接触行业前沿技术,获得丰富的实践机会。下面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校企合作等方面展开具体分析。
在培养目标方面,专业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求学生掌握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物联网感知与通信技术以及数据处理方法。毕业生需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胜任物联网技术研发、系统规划与工程实施等工作,同时注重培养外语应用、团队协作与创新意识。例如,培养方案中明确要求学生理解“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关联”,形成“感知、传输、处理一体化的核心专业意识”。
课程体系围绕物联网技术体系构建,核心课程包括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传感器原理及应用、RFID原理与应用、嵌入式系统等。实践环节依托嵌入式实验室、物联网实验室和创新创业中心,通过项目驱动模式强化软硬件开发能力。专业还融入“大智移云物”技术趋势,开设物联网工程设计与实践等课程,培养学生从系统设计到部署运维的全流程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课程内容与华为技术认证体系衔接,学生可同步考取行业认可的资格证书。
校企合作是该专业的突出特色。学校与华为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引入企业真实项目与工程师资源,形成“校企双导师”指导机制。例如,学生可参与华为物联网设备的开发与测试,学习LoRa、NB-IoT等通信协议的应用。此外,学院还与青岛山科智汇等30余家企业建立合作,搭建产学研平台,支撑学生实习就业。近五年,学生在省级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奖超百项,涉及智能家居、工业物联网等领域。
教学资源方面,专业拥有专职教师13人,其中教授、副教授占比38%,80%为“双师双能型”教师。实验室配备传感器网络、嵌入式开发平台等设备,并获批山东省大数据人才实训基地。学院还通过“师生共创工作室”推动科研反哺教学,近三年横向课题到账经费达240万元,涉及智慧农业、智能仓储等应用场景。这些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从理论学习到产业落地的完整支持。
对于职业发展,毕业生可在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领域从事物联网系统开发、运维管理等工作,或攻读信息类研究生。专业通过“四位一体”导师体系(人生导师、学业导师、企业导师、学友导师)强化就业指导,近三年就业率保持高位。随着国家将物联网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该领域人才需求持续增长,专业前景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