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医科大学的基础医学学科扎根三晋大地,历经百年积淀,已发展为山西省医学教育与科研的核心支柱。作为省内唯一的基础医学博士学位授权点,该学科依托生理学国家重点学科、细胞生理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平台,形成了覆盖基础医学全链条的科研与教学体系。从1978年首批硕士点设立到2018年获批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学科始终围绕健康山西战略需求,在疾病机制、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领域持续突破,成为区域医学创新的重要策源地。
在学科建设上,山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构建了六大研究方向:人体生理与病理生理学、再生医学、病理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基础药理与分子药理学、医学信息学。以阿尔茨海默病、心血管疾病、神经管畸形等山西高发疾病为研究重点,学科团队在心肌电生理调控、食管癌机制等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学科主导开发的检测试剂盒获省级专项支持,体现了科研服务社会的使命担当。此外,学科拥有5个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和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000平方米的基础医学研究中心配备先进设备,为高水平研究提供硬件保障。
人才培养方面,学科建立了本科-硕士-博士贯通式培养体系。自2019年起开设基础医学五年制本科专业,结合生物制药等交叉学科,培养兼具科研能力与实践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师资队伍中涌现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等领军人物,并聘请海外院士等高端人才强化国际合作。毕业生中既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建国、田志刚等学术界标杆,也有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等教育管理精英,彰显了学科“厚基础、强实践”的培养特色。
学科的社会服务功能同样突出。通过生命科学馆开放日、重点实验室科普活动,向公众普及高血压防治、出生缺陷预防等知识。在政策层面,以解军教授团队推动的“削峰工程”显著降低了山西省新生儿神经管畸形发生率。产学研合作方面,学科与亚宝药业、中源协和干细胞公司等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加速新药研发与科技成果转化。这种“基础研究-临床转化-产业应用”的闭环模式,使学科成为区域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推手。
面向未来,山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学科通过国际学术交流与跨学科融合持续提升影响力。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基础医学分会发起单位,学科创办的《基础医学教育》期刊成为全国教学改革的重要阵地。与美国、加拿大等国的科研机构建立合作网络,在干细胞再生医学、肿瘤靶向治疗等领域开展联合攻关。随着“1331工程”优势学科建设的推进,学科正朝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目标迈进,为山西乃至全国的医学创新注入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