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作为甘肃省属唯一民族师范院校,其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以服务民族地区发展为立足点,形成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培养体系。该专业依托学校民族教育特色和地理学科优势,致力于培养掌握人文地理学与城乡规划核心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课程设置覆盖地理科学基础、空间分析技术及规划实务,同时通过与地方政府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强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培养模式既符合国家城乡建设的战略需求,又凸显了服务西部民族地区的办学定位。
在培养目标上,该专业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求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等基础理论,并能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等现代技术手段。课程体系包含三个层次:地理学基础模块(如地图学、经济地理学)、规划技术模块(如计算机辅助制图、城乡规划调查方法)以及实践应用模块(如土地利用规划、旅游规划)。这种结构既夯实了学科根基,又通过区域分析与规划等课程强化应用能力,使学生具备从数据采集到方案编制的完整技能链。
实践教学是该专业的突出特色。2024年7月,学校与甘南州自然资源局签约共建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参与国土空间规划、生态治理等实际项目的机会。教学过程中采用“课堂+田野”双轨模式,例如在陇东黄土高原开展地貌观测,赴北京等城市进行规划认知考察。近五年学生参与的科研项目中,涉及文化遗产保护、小流域治理等方向,其中部分成果已应用于地方政府决策,体现了“政校合作”对人才培养的实质性推动。
师资队伍与科研平台为专业建设提供强力支撑。学院现有专任教师29人,其中博士占比45%,研究方向涵盖区域产业开发、生态扶贫等领域。依托地理科技馆、GIS实验室等6个专业实验室,学生可进行水文水质分析、三维建模等实验操作。教师团队近五年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30余项科研项目,科研经费超200万元,这些资源直接转化为教学案例,例如将藏族聚居区规划纳入课程设计,强化了人才培养的地域针对性。
就业前景方面,该专业毕业生主要在城乡规划管理部门、自然资源机构及文化教育领域发展。数据显示,历年考研录取率位居全校前列,累计200余人考入兰州大学等高校深造,10余名校友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院校任教。就业群体中约60%扎根甘、青、川交界地区,参与民族地区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项目。这种“扎根基层”的就业导向,与学校“政治可靠、业务适切”的育人理念高度契合,凸显了专业的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