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木斯大学的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作为黑龙江省内最早开设该方向的院校之一,历经二十余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培养体系和教学特色。该专业以五年制本科教育为基础,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致力于培养具备音乐创作、指挥、教学与研究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依托综合性大学的资源优势,其课程设置既涵盖传统作曲技术,又融入现代电子音乐等前沿领域,同时结合地域文化开展特色研究,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了多元路径。
课程体系以作曲技术理论为核心,构建了多层次的知识框架:
- 基础课程:包括作曲写作、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对位与赋格、管弦乐配器,强调对音乐结构的系统化掌握;
- 技能实践:通过指挥、总谱读法、现代电子音乐制作等课程,强化学生的实操能力;
- 文化拓展:开设中西音乐史、中国传统音乐理论、赫哲族音乐研究等特色课程,深化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
- 跨学科融合:设置田野采风、多声部视唱等实践环节,结合《三江魂——东北小延安组歌》等原创作品集,推动地域音乐资源的学术转化。
师资与资源方面,专业团队由15名专任教师组成,含教授1人、副教授2人,其中高振岐教授作为音乐与舞蹈学科带头人,兼任黑龙江省音协理事,主导赫哲族音乐理论研究与创作方向。青年教师如王春雨博士(哈尔滨交响乐团首席客座指挥)将行业经验融入教学,形成产学研联动机制。学院配备录播室、录音室、音乐厅等现代化设施,并与沈阳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建立合作,定期邀请徐占海、隋利军等知名作曲家开展学术交流,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
培养方向聚焦创新性与应用性双重目标:
- 创作能力:通过《你的故事我的歌》《只为唤醒春天》等获奖作品的创作实践,培养学生用音乐传递社会价值的意识;
- 研究深度:依托《指挥法艺术》《中国赫哲族民歌全集》等教材编纂经验,强化音乐分析与学术写作能力;
- 就业路径:毕业生可在文艺团体从事作曲与指挥工作,或在教育机构、文化部门承担教学与研究任务,部分学生进入哈尔滨音乐学院等高校深造。
该专业近年招生规模稳定,2022年计划招收15人(黑龙江省10人),通过五年系统性训练,使学生掌握作曲技术理论、音乐分析方法和创作实践技能,同时具备对现代音乐产业发展的适应力。其教研成果如疫情防控主题作品《只为唤醒春天》入选国家级平台推广,彰显了专业的社会影响力与创新能力,成为黑龙江省音乐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