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生产经营中,不良成品的会计处理需要根据其处置方式和核算政策进行差异化操作。从不单独核算废品成本到按市场售价折算,不同方法直接影响生产成本分摊和毛利率表现。更为复杂的是,实务中还存在返修、报废、折让销售等多样化场景,每类业务都需匹配特定的会计科目和借贷逻辑。下文将结合具体案例,系统梳理六类常见情形下的分录规则及核算要点。
对于生产阶段产生且不单独核算的不良品,主流的处理方式是将其材料成本直接摊入合格品。例如某车间领用500吨原材料,最终产出350吨合格品和50吨废品,会计分录为:借:生产成本-直接材料 500
贷:原材料 500
合格品入库时全额结转成本:借:库存商品 500
贷:生产成本-直接材料 500
废品后续销售则直接确认收入:借:银行存款
贷:其他业务收入
这种方式虽操作简便,但会导致合格品单位成本虚高(案例中达1.43元/吨),并使其他业务毛利率呈现100%的非正常值。
当企业选择单独核算不良品成本时,需根据估值标准建立辅助核算体系。若采用市场售价法(假设废品单价0.5元/吨),废品入库时需分离成本:借:存货-不合格 25
贷:生产成本-直接材料 25
合格品成本则调整为475元:借:库存商品 475
贷:生产成本-直接材料 475
这种方法虽然能准确反映主营业务真实毛利,但存在违背历史成本原则的风险。部分企业会采用BOM折算率法,例如按原材料成本占比80%折算废品价值:借:存货-不合格 40
贷:生产成本-直接材料 40
合格品成本相应降为460元,该方式的关键在于技术参数合理性的验证。
对于可修复的不良品,需建立专门的生产成本归集流程。先将不良品转出:借:生产成本-不良品
贷:库存商品-不良品
发生修复材料、人工费用时追加成本:借:生产成本-不良品
贷:原材料/应付职工薪酬
修复完成后重新入库:借:库存商品
贷:生产成本-不良品
报废处理场景需区分是否具有残值。无残值报废时全额转损失:借:营业外支出-流动资产损失
贷:库存商品-不良品
若残值可回收,需先通过待处理财产损益科目过渡:借:待处理财产损益
贷:库存商品-不良品
报批后结转损失并确认残值收入:借:营业外支出
贷:待处理财产损益
涉及销售折让的质量扣款,需调整原销售收入。假设发生10万元折让(税率13%):借:主营业务收入 88,495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 11,505
贷:应收账款 100,000
购货方则需同步冲减应付账款,并调整库存商品或原材料的入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