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最早开设动画专业的院校之一,浙江传媒学院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以“艺术+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目标,形成了独特的教育生态。该学院自1998年设立动画专业以来,已建成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和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其教学体系深度融入行业前沿,2020年动画专业学生规模达1000余人,教职工团队包含57名专业教师,其中包含国际动画大师马克·奥斯本等客座教授。这种集学术研究、产业实践与国际化视野于一体的办学模式,使其在学界与业界获得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金猴奖等百余项荣誉。
专业定位与学科优势
学院以“技术为用,艺术为法,人文为体”为培养路径,构建了覆盖动画全产业链的学科体系:
- 学科平台:依托浙江省“十三五”“十四五”一流学科A类“戏剧与影视学”,联动中国广播电视艺术资料研究中心等省级科研平台;
- 行业资源:与央视动画集团、Epic Games等企业建立产教融合基地,参与杭州亚运会吉祥物创作等国家级项目;
- 国际认证:作品《小鸡彩虹》登陆Discovery探索频道,覆盖全球50余国,获意大利海湾卡通节普钦内拉大奖。
课程体系与创新能力培养
课程设计强调“理论紧贴前沿、技能与行业同步”,形成三级课程结构:
- 基础模块:动画概论、视听语言、运动规律等夯实专业根基;
- 技术进阶:数字建模、虚拟现实、交互设计等对接产业需求;
- 创作实践:通过高端动画实验室、虚拟仿真数字人实验室等9大实验平台完成《孝女曹娥》等央视播出作品;
- 跨学科融合:设置AIGC、数字人技术等新兴方向,导师蔡飞龙主持的虚拟人博主“西小施sisi”项目体现技术创新。
师资结构与学术引领
学院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师资构成呈现三大特征:
- 学术高度:陈可红教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其专著获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 产业经验:雷涛副教授完成70项横向课题,主导入校产教资金超千万;
- 国际视野:诺拉·托梅(《养家之人》导演)等外聘专家参与教学,建立与法国高布兰动画学院等10余所国际院校的合作关系。
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
近五年师生作品实现学术价值与市场价值双重突破:
- 创作成果:《小鸡彩虹》系列获星光奖提名等90余奖项,抗疫漫画输出至意大利等国出版;
- 科研突破:吴昊博士在SCI期刊发表数字人技术论文,柳执一教授团队完成教育部产学研项目;
- 社会影响:与浙江省地震局合作举办防灾漫画大赛,2020年抗疫作品全网播放量破亿次。
职业发展与行业适配
就业数据显示,毕业生在影视机构、游戏公司、新媒体平台等领域就业率达行业领先水平,核心竞争力体现在:
- 技能复合性:掌握从原画设计到后期合成的全流程能力;
- 行业适配度:80%课程模块直接对应岗位需求;
- 持续发展力:2024届研究生可选择数字文物复原等前沿方向,契合元宇宙产业发展趋势。
通过“四轮驱动”(教学、科研、创作、服务)战略,浙江传媒学院动画专业已形成从基础训练到产业落地的完整育人闭环,其“提灯者计划”思政品牌更将人文关怀注入人才培养,真正实现“用有限的光照亮无限前程”的教育理想。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