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同大学的小学教育专业自2000年创立以来,始终立足基础教育需求,以培养复合型教育人才为核心目标。作为山西省首批开设的同类专业,其在2020年获批山西省一流专业,次年晋升为国家级一流专业,2023年更成为该校首批招收教育硕士的学科领域。该专业依托25年办学积淀,形成了“理论+实践”深度融合的培养体系,现有专任教师25人中高级职称占比56%,近五年学生竞赛获奖率达48%,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70%以上,已成为晋北地区基础教育师资培育的重要基地。
专业建设与历史沿革
该专业的发展历程体现了三个关键阶段:
- 奠基期(2000-2019年):完成从本科教育到省级重点学科的跨越,构建起完整的教育学学士培养框架。
- 提质期(2020-2022年):相继斩获省级一流专业和国一流专业称号,2021年获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 深化期(2023年至今):启动研究生教育,形成本硕贯通培养体系,同时推进课程思政与综合实践的教改创新。
课程体系与核心能力培养
专业课程采用“三维立体”架构:
- 教育理论模块:包含教育原理、教育心理学等基础课程,夯实学科根基。
- 教学技能模块:通过学科教学设计、现代教育技术等课程强化实操能力。
- 实践拓展模块:设置班级管理、教育研究方法等课程,配套双导师制指导教育实习。这种设计使学生既能掌握小学语文/数学主科教学能力,又可胜任英语、科学等辅科教学。
师资力量与科研支撑
师资队伍呈现三大特色:
- 职称结构优化:教授3人、副教授11人构成核心团队,其中山西省131人才1人,教学名师3人。
- 教研成果丰硕:近五年承担省级教改项目22项,获教学成果特等奖等省级奖项,建成《小学学科教学设计》等省级精品课程。
- 产学研协同:依托智能技术及教育应用创新实验室,开展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研究,近三年发表论文30余篇。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专业实施“四位一体”培养策略:
- 教学做结合:推行“教、学、练、做”循环模式,突出实践导向
- 双导师协同:高校教师与小学名师联合指导,强化岗位适应力
- 竞赛促学:组织参与iTeach数字化教育创新大赛等赛事,近三年获省级以上奖项36项
- 创新创业孵化: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国家级立项3项
学生发展与社会服务
毕业生呈现多元化发展路径:
- 就业质量:70%毕业生进入政府及事业单位,涵盖西藏、新疆等地的基层教育岗位,涌现出省级教学能手等典型。
- 深造通道:部分学生考入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攻读硕士,2023年首届教育硕士招生开启本硕衔接新路径。
- 社会贡献:通过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项目,每年输送毕业生赴边疆地区支教,形成“服务基层”的鲜明特色。
这种培养体系既回应了国家《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要求,又契合山西省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需求,为区域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持续的人才供给。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