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理工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作为该校传统优势学科的代表,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工程实践导向和学科交叉特色。依托甘肃省重点学科机械工程的深厚底蕴,该专业将机械设计、电子技术、计算机控制和自动化技术深度融合,培养具备机电一体化系统开发能力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从课程设置到实践教学,专业始终强调机械动手能力与机电控制能力相结合,尤其在机器人应用、数控维修和流体传动领域形成独特优势。
在学科建设层面,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背靠的机械工程学科是甘肃省首批重点建设学科,2024年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位列全国前30%。其核心支撑平台包括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流体力学》。师资力量方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聚集了124名教职工,其中专任教师博士化率达85%,并引入中科院院士胡文瑞等国内外顶尖学者,形成了一支涵盖机械设计、液压传动、智能控制等多领域的高水平教学团队。
课程体系设计凸显跨学科融合特征。专业核心课程既包含机械设计基础、工程力学等传统机械类课程,又融入机电传动控制、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等电子控制模块,更设有机器人技术与应用、CAD/CAM技术等前沿技术课程。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专业在液压传动与控制方向具有显著优势,相关课程如液压传动与控制被细分为元件设计、系统调试和故障诊断三大实践模块,配备国内领先的液压泵阀测试实验室。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体现三大特色:
- 工业机器人应用开发:通过校企共建的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学生可完成从机械臂编程到自动化产线调试的全流程实战
- 数控技术综合训练:依托国家级工程训练中心,开展数控机床操作、维修及二次开发项目
- 流体传动创新实验:基于学校在液压马达技术领域的科研成果,设置液压系统仿真与优化专题实践
就业竞争力方面,毕业生主要服务于装备制造、智能制造和工程机械三大领域。数据显示,近三年该专业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其中35%毕业生进入三一重工、徐工集团等龙头企业从事机电系统设计,28%在科研院所参与智能装备研发,另有15%选择攻读机械电子工程或控制科学与工程方向研究生。特别在西北地区,该专业人才在风力发电设备维护、石油钻采机械改造等特色产业中具有不可替代性。
从专业发展脉络看,其前身可追溯至1994年设立的机电一体化方向,经过2003年学科调整后正式确立为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当前专业定位聚焦智能装备与工业自动化两大方向,在保持传统液压技术优势的同时,正积极拓展数字孪生和智能运维等新兴领域,形成“基础扎实、技术前沿、服务地方”的办学特色。对于有志于投身高端装备研发的学生而言,这里提供的不仅是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更是对接国家战略需求的实践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