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文理学院机器人工程专业立足国家战略需求与地方产业发展,以培养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高质量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核心目标。该专业依托省级重点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校企合作平台,构建了涵盖机械、自动化、计算机等领域的课程体系,形成了产教协同育人特色。作为浙江省新工科建设专业,其紧密对接中国制造2025与数字经济战略,通过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强化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区域智能制造产业输送了大量技术骨干。
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机器人工程专业以工业机器人为基础,聚焦智能制造与人工智能前沿领域,致力于培养具备系统设计、集成开发、运维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课程设置注重多学科交叉,核心课程包括C语言、自动控制原理、机器人驱动与控制等,同时融入ROS(机器人操作系统)和PLC控制技术等实践性模块。培养方案强调169+4学分的工学学位要求,并通过本科生导师制和开放实验室激发学生自主探索能力。
课程体系与教学资源
专业课程体系分为基础理论与实践创新两大模块:
- 基础理论层:涵盖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等硬件基础,以及单片机原理、传感器技术等控制核心知识;
- 交叉应用层:设置机器人感知与交互技术、工业机器人编程等融合课程;
- 高阶拓展层:开设人工智能开发、脑机接口系统等前沿选修课。教学资源方面,拥有1500万元实验设备和4500平方米实验室,配备工业机器人工作站、无人船控制平台等先进设施,并与百度云、地方政府共建3家高新技术研究院。
实践创新平台
专业通过三级实践体系强化工程能力:
- 课程实践:电子工艺实训、机器人运动控制课程设计等必修环节;
- 竞赛培育:依托大学生机器人竞赛基地,组织学生参与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近三年获国家级奖项17项;
- 产业对接:与卧龙集团等24家龙头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开展复合机器人控制系统综合设计等真实项目训练。此外,人工智能研学营为青少年提供ChatGPT应用、机器狗开发等特色课程,延伸创新能力培养链条。
就业前景与区域支撑
毕业生主要服务于机器人制造、系统集成、智能装备领域,就业范围覆盖研发、运维、教学等岗位。浙江省作为全国机器人产业第四大集聚区,2022年拥有相关企业1071家,绍兴市更以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为主导产业,亟需机器人技术人才推动传统制造业升级。专业与地方共建的嵊州高新园区研究院等平台,为学生提供属地化就业通道,近五年平均就业率达95%以上。
师资力量与科研优势
师资团队由28名专任教师组成,其中教授6人、博士16人,包含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和省部级人才7名。团队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尖兵”研发攻关计划等项目20余项,科研成果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等荣誉。教授领衔的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科研团队,在工业机器人精度控制、智能感知算法等领域形成技术突破,反哺教学案例库建设。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