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师范大学的环境工程专业依托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四十余年的学科积淀,构建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体系。该专业自成立以来,聚焦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保护领域,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培养导向,通过设施齐全的实验室和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培养具备工程设计、科研开发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其核心课程设置紧密围绕国家生态战略需求,师资团队中硕博比例达100%,为专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专业概况与师资力量
伊犁师范大学环境工程专业隶属于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该学院拥有化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和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专业教师团队共8人,包含1名博士、7名硕士,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形成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的科研梯队。实验室配备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治理等方向设备,总资产超3000万元,支撑学生完成环境监测、微生物实验等实践项目。
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
专业课程设计突出工程实践与技术创新,核心课程包括:
- 环境工程原理(64学时)
- 环境化学(32学时)
- 水污染控制工程(80学时)
- 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64学时)
- 物理性污染控制(32学时)
培养方案旨在使学生掌握三废处理技术,具备工程设计、环境评价、管理规划能力,最终成为能在环保企业、科研机构从事技术研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实践教学与科研平台
专业实践体系分为三个层次:
- 基础实验:依托化学与应用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完成环境微生物学、污染物分析等实验。
- 工程实训:在北疆化工企业实习基地参与污水处理、废气治理项目,强化工程应用能力。
- 科研创新:通过污染物处理与环境治理重点实验室开展重金属污染、垃圾处理技术研究。
学院还与西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高校建立联合培养机制,拓展学术资源。
就业方向与行业对接
毕业生主要服务于以下领域:
- 工业环保:在化工厂、生物工程厂从事废水、废气、固废处理系统设计与运维。
- 公共事业:参与城市污水厂、环境监测站的规划与管理,承担环境评价、生态修复项目。
- 科研教育:进入高校或环保机构,开展污染控制技术、环境政策研究。
数据显示,近年学生就业率稳步提升,部分毕业生进入新疆环保局、质量技术监督局等事业单位。
区域影响力与发展前景
在新疆高校环境工程专业排名中,伊犁师范大学位列第6名,仅次于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等双一流院校。随着国家“双碳”战略推进,专业重点发展的水污染控制、大气治理方向与区域产业需求高度契合。学院近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余项,发表SCI论文80多篇,科研实力为教学提供前沿支撑。未来,专业将进一步整合数字经济、智慧环保等跨学科资源,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