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科依托地理科学学院发展,其历史可追溯至1958年成立的晋南师范专科学校史地科,经过多次调整与升级,现已成为涵盖本硕培养体系、拥有多个科研平台的国家级特色学科。学院以地理学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为支撑,形成了涵盖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理信息科学及大气科学的完整学科体系,在区域地理研究、资源环境管理等领域具有显著影响力。
在学科建设方面,该学院构建了多层次人才培养框架:
- 本科教育设置地理科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及大气科学5个专业,其中地理科学专业于2020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为山西省一流本科专业。
- 研究生教育覆盖地理学学术硕士、资源与环境专业硕士及气象专业硕士,研究方向聚焦流域水土过程、城市空间模拟、文化遗产信息化保护等前沿领域。
- 科研平台方面,建有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工作站山西分站、山西省资源环境信息化管理院士工作站等,近五年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特级期刊论文4篇、1A级论文23篇。
课程体系设计注重理论与实践融合,核心课程包括:
- 自然地理学模块:地球概论、地质地貌学、气象气候学、土壤地理学;
- 人文地理模块: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区域分析与规划;
- 技术应用模块:地理信息系统原理、遥感概论、测量地图学;
- 实践教学设置区域自然地理综合实习、城市规划设计实训等环节,依托21个实验室和舜王坪野外气象观测站开展实操训练。
师资力量呈现高学历、专业化特征,现有特聘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职工94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3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69%(65人)。团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涉及土地利用知识推理、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等方向,拥有山西省教学名师1人、“三晋英才”8人。
在学生培养方面,学院实施“基础+创新”双轨模式:
- 升学率常年保持35%以上,毕业生进入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等顶尖学府深造;
- 就业率稳定在95%,覆盖中学教育、城乡规划、环境保护、GIS技术开发等领域;
- 学生在全国大学生GIS应用技能大赛、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等赛事中累计获奖30余项,凸显实践创新能力。
科研创新上,学院聚焦黄土高原生态修复、资源信息化管理、古聚落文化遗产保护三大方向,近五年完成省部级项目76项,拥有专利1项、专著3部,实验室配备液态稳定性同位素分析仪、智能无人机等高端设备,总价值达1700万元。这些成果不仅支撑学科发展,更为山西省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