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山东省智能制造高水平专业群的核心专业,青岛工程职业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依托国家级实训基地和省级教学创新团队,形成了"产教融合、工学交替"的特色培养模式。该专业面向模具行业全产业链,以模具设计、编程加工、装配调试三大核心能力为主线,构建了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教学体系。通过国家职业教育数控技术实训基地和山东省智能装备与制造技术应用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学生在真实生产环境中掌握CAD/CAM技术、数控多轴加工等前沿技能。
在课程体系设计上,专业采用"基础模块+核心模块+拓展模块"的三层架构。机械制图与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奠定专业基础,塑料模具设计和冲压模具设计强化专项能力,而3D打印技术与逆向工程技术则瞄准产业升级需求。特别设置的项目化课程如模具CAM编程,要求学生在虚拟仿真环境中完成模具结构优化,再通过数控铣床和电火花加工设备进行实体制造。这种"虚实结合"的教学方式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深度耦合。
实训资源配置凸显产教融合特色:
- 占地面积达9000平方米的智能制造实训中心,配备3100台套先进设备
- 模具综合加工单元区实现设计-加工-检测全流程闭环训练
- 精密检测实训室引入三坐标测量机等高端仪器,培养质量管控能力
- 与青岛海信模具有限公司共建的模具成型区,模拟真实生产场景
师资团队由山东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领衔,采用"双导师制"培养模式。企业导师如大国工匠宁允展直接参与《模具装配与调试》等核心课程教学,将注塑模具模流分析等企业真实项目转化为教学案例。教师团队近三年带领学生斩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等20余项荣誉,开发的1+X证书考核标准已被海尔集团等企业采纳。
就业生态呈现多元化特征,毕业生可在三类岗位群实现职业发展:
- 技术研发类:模具设计师(平均起薪6500元)、CAM编程工程师
- 生产管理类:模具项目工程师、质量检测主管
- 技术服务类:3D打印技术顾问、智能装备调试工程师与青岛海泰科模塑科技等10余家企业建立的现代学徒制,确保学生毕业即能胜任模具电加工、数控多轴编程等关键技术岗位。数据显示,该专业近三年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30%毕业生进入上市公司技术部门。
专业建设紧密对接《中国制造2025》战略,通过"3+2"对口贯通培养与临沂大学智能制造工程专业衔接,构建中高本贯通的立交桥。在数字化升级背景下,新增的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和智能生产线运维课程模块,使人才培养规格覆盖智能制造系统集成领域。这种既扎根传统模具技术,又拥抱智能制造的培养策略,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