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商大学英贤慈善学院作为全国首个构建本、硕、博完整人才培养体系的慈善管理专业学院,自2021年成立以来,已成为中国慈善教育改革的标杆。该学院以应用型、复合型卓越慈善管理人才为目标,通过学科交叉、产教融合的模式,回应国家关于第三次分配与共同富裕的战略需求。其创新实践不仅填补了国内慈善理论研究的空白,更推动了慈善事业从传统经验驱动向现代专业化转型。
学科体系与课程设计的创新性
学院依托浙江工商大学在公共管理、工商管理、法学等领域的学科优势,构建了跨学科融合的课程体系:
- 本科课程聚焦基础能力培养,包括慈善文化与伦理、慈善政策法规、筹款原理与实务等,强调理论框架与社会实践的衔接;
- 硕士课程注重前沿领域探索,如数字慈善、慈善金融、企业慈善,体现现代慈善与科技、经济的深度融合;
- 博士培养侧重理论突破,研究方向涵盖慈善治理机制、社会创新模式等。课程开发采取学术界与实务界联合编写模式,例如《慈善项目管理》教材由副院长周俊教授与上海卓越公益组织理事长徐本亮共同完成,确保知识体系兼具学术深度与实操价值。
实践育人模式的突破性尝试
学院打破传统课堂边界,打造"行走的课堂":
- 长时间实习计划:与国内头部慈善组织建立教学基地,安排学生进行3-6个月实地操作,参与项目设计、资金募集全流程;
- 双导师制培养:每位学生配备学术导师+实务导师,后者由慈善组织高管担任,例如浙江省妇女儿童基金会副理事长冯志刚参与教学指导;
- 国际化平台建设:与全球首个慈善学高等学府印第安纳大学礼来家族慈善学院合作,设立海外交流奖学金,近两年已选派19名研究生赴美访学。典型案例包括第二届慈善游学营,学生走访宁波善园、蚂蚁公益基金会等机构,深度理解数字慈善与商业公益的创新模式。
社会服务与学术研究的协同发展
学院定位为"慈善服务供应基地",其研究成果直接服务于国家战略:
- 发布《浙江省山区26县慈善促富行动方案》,围绕全民慈善、科学慈善提出组织能力提升路径,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
- 校内实践平台"慈善超市"借鉴安吉社区经验,构建公益商品销售与社会救助结合的创新模式,净利润全部用于慈善活动。学术方面,博士生刘辰玥等致力于突破慈善理论瓶颈,推动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慈善管理学科范式。
这一系列探索表明,慈善管理专业教育正从边缘走向主流,通过理论建构、实践创新、政策推动的三维联动,为破解慈善事业人才短缺、专业化水平不足等问题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未来,随着更多高校加入这一领域,中国慈善教育的生态体系将加速完善。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