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的自动化专业作为云南省内具有代表性的应用型本科专业,近年来依托校企合作与学科交叉优势,形成了独特的办学特色。该专业在2025年云南省高校自动化专业排名中位列第2,其培养体系强调工程实践能力与技术创新意识的结合,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框架下的课程设计,构建了面向智能制造与数字经济的多层次人才培养路径。下文将从专业定位、课程特色、实践平台等维度展开分析。
从专业定位来看,该专业以服务区域产业升级为导向,重点聚焦工业自动化与智能控制领域。培养方案明确要求学生掌握自动控制原理、过程控制技术等核心理论,同时融合物联网、机器人控制等新兴技术模块。课程体系设置中,现代控制理论与自动检测技术占总学分比例超过30%,并引入运筹学作为系统优化方法论的支撑课程,强化学生对复杂工程问题的系统性分析能力。
在实践教学环节,学院搭建了“双平台三层次”实训体系:
- 基础技能平台:依托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室完成硬件基础训练;
- 系统集成平台:通过智能制造重点实验室开展工业机器人编程与生产线仿真;
- 创新开发平台:联合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共建数智现代产业学院,开展智能监控系统开发项目。这种分层递进的实践体系使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可完成从PLC控制系统设计到MES系统集成的完整项目开发。
产教融合模式是该专业的突出亮点。通过与云南省康旅控股集团、思科网络等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推行“双导师制”培养。具体合作形式包括:
- 企业工程师参与电气控制及可编程序控制器等课程教学
- 定向开设工业互联网与智能仪表专题工作坊
- 实施“3+1”校企联合培养计划,大三学生进入华为ICT学院参与真实项目开发。数据显示,近三年学生累计获得国家级创新创业奖项30余项,申请发明专利与软件著作权80余件。
就业竞争力方面,该专业毕业生呈现“三高”特征:协议就业率连续三年超过90%,专业对口率达76%,20%毕业生进入南方电网、昆明铁路局等国企。升学通道覆盖控制科学与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等硕士方向,部分优秀学生通过本硕贯通培养项目直升昆明理工大学攻读学位。值得关注的是,专业特别开设“智能+”微专业群,允许学生跨学科选修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课程模块,这一举措使毕业生在新能源装备制造等新兴领域就业比例提升至34%。
面对工业4.0与新工科建设的双重机遇,该专业正在推进三大改革方向:首先,将数字孪生技术引入课程体系,建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其次,深化与西门子工业软件的合作,共建智能控制系统开发中心;最后,探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已与泰国清迈大学建立学分互认机制。这些改革举措将持续提升专业在智能制造与跨境技术服务领域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