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自2016年成立以来,依托地方锰矿资源优势和产业需求,逐步构建了以新能源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环保材料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专业现有18名专任教师,其中博士占比达88.9%,并建有4000平方米实验室和多个省级科研平台,与中伟新材、红星发展等企业建立深度合作。近年来,该专业在科研项目、学生竞赛和就业质量等方面表现突出,成为服务区域新材料产业发展的特色专业。
学科定位与培养体系
专业紧密围绕铜仁市锰系功能材料产业集群需求,形成三大研究方向:
- 新能源材料:聚焦锰基储能材料研发,如锰锌液流电池和锰基空气电池;
- 电子信息材料:探索半导体材料与磁性材料的制备技术;
- 环保材料:开发资源循环利用与绿色制备工艺。
培养方案采用“通识+专业+实践”的“山”字型模式,核心课程包括材料制备与加工、材料分析方法和工程材料概论,强化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意识,目标是为地方输送能解决技术难题的应用型人才。
师资力量与科研平台
师资团队以博士为主导,其中70%拥有高级职称,多人毕业于985/211高校及中科院。科研方面,专业近三年承担51项科研项目,其中国家级9项、省部级15项,获贵州省科技进步奖等多项荣誉。实验室配备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等先进设备,并依托贵州省锰系新型功能材料协同创新中心开展产学研合作,助力学生参与前沿课题研究。
产教融合与就业前景
专业与中伟新材、汇成集团等企业共建实习基地,推行“1个教师团队带1帮学生进1家企业”的产教融合模式。近三年学生初次就业率超85%,30%毕业生成为企业技术骨干或管理者,考研录取率从11.9%持续攀升,部分进入985高校深造。就业方向涵盖新能源、电子器件、环保材料等领域,深度契合贵州省新型工业化战略需求。
教学创新与竞赛成果
通过以赛促学机制,学生在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中获国家一等奖1项、省级奖5项,并多次在“挑战杯”等竞赛中斩获佳绩。教师团队定期赴清华大学等高校进修,重点突破钒矿提钒工艺和锰基储能材料关键技术,为申报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新工科专业奠定基础。课程建设方面,《冶金工程概述》获批省级金课,强化理论与实践融合的教学改革。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