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自设立以来,始终立足工程实践与产业需求,培养具有多领域交叉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该专业依托学校农科背景,将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智能控制等学科深度融合,形成了以电气系统设计和智能控制技术为核心的教学体系。通过与鼎利学院等企业深度合作,构建了“工学交替、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毕业生既能胜任传统电力行业岗位,也能在智能制造、新能源等领域展现竞争力。
课程体系以工程实践为导向。该专业设置了涵盖电力系统全链条的课程群,核心课程包括:
- 电路原理Ⅰ/Ⅱ:夯实电气基础理论;
- 电力电子技术:聚焦能源转换与控制技术;
- 嵌入式系统设计:培养智能硬件开发能力;
-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强化电网运行维护技能;
- 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对接智能制造产业需求。特别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例如通过省级虚拟仿真实习基地模拟真实电力系统场景,使学生掌握电气控制与PLC应用等关键技术。
培养模式突出校企协同育人。专业采用“2.5+1.5”分段式教学:前2.5学年由校内教师完成基础理论与核心技能教学;后1.5学年引入企业工程师主导项目化实训,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国家电网等企业的真实案例为载体,实施“做中学”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使学生在毕业前即可完成:
- 参与智能电网调试项目;
- 开发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
- 掌握电力系统故障诊断技术;近三年50余名毕业生进入国家电网,部分学生入职华为、中车等龙头企业。
师资与科研支撑专业发展。专业现有专职教师17人,其中双师型教师占比59%,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5人,主持省级以上教科研项目40余项,发表SCI论文5篇。科研方向聚焦智慧农业电气化和新能源技术,例如开发的微电网与电力电子应用技术课程直接服务于乡村振兴中的分布式能源系统建设。实验室配备总值超260万元的先进设备,与吉林农业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形成“本-硕衔接”的学术通道。
就业前景呈现多元化趋势。除传统电力行业外,毕业生在以下领域表现突出:
- 智能制造:从事工业机器人运维与机器视觉开发;
- 新能源:参与光伏发电、储能系统设计;
- 公务员与升学:年均15%学生考取公务员或进入西南交通大学、东北电力大学等高校攻读硕士。数据显示,该专业平均对口就业率超80%,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评价持续位居省内同类专业前列。
持续改革推动专业升级。学院计划深化“五元化”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培养目标定向化(如增设碳中和方向)、资格认证多元化(引入华为认证体系)、产学合作多样化(拓展与新能源企业合作)等措施,强化学生在智能电网和绿色能源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未来将建设更多智慧农业工程研究中心级平台,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高层次技术人才。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