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化工职业学院自开设新能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以来,始终紧跟国家新能源产业发展战略,聚焦光伏、储能、风能等领域的材料研发与应用技术。该专业以三年基本修业年限为基础,培养掌握晶硅组件制备技术、储能系统集成技术等核心技能的高素质技术人才。随着2025年重庆地区仅该校开设该专业的特殊性,其课程设置与产教融合模式已成为西南地区新能源职业教育的重要标杆。
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该专业定位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要求掌握光伏材料生产工艺、储能系统电气控制等核心知识体系。通过课程与实践的结合,学生需具备光伏组件质量检测、风机叶片材料设计、新能源发电系统运维等10项专业能力。培养方案特别强调智能工厂管理和绿色生产理念,使学生能适应光伏材料生产企业、锂电池制造企业等多元化职业场景。
课程体系与核心能力
专业课程分为基础模块与核心模块:
- 基础课程包括新能源材料科学基础、化学电源技术、工程制图与CAD,构建材料学与工程技术的知识框架;
- 核心课程聚焦薄膜电池制备技术、新能源材料检测技术等7门实操性内容,通过晶硅组件性能检测实训等环节强化动手能力。
学生还需掌握数字技术应用与工商业分布式电站开发能力,形成从材料研发到市场推广的完整技能链。
实践教学与校企合作
实践体系采用三层进阶模式:
- 校内实训基地配备高温炉、电化学工作站等设备,开展光伏组件制备等12类实训项目;
- 企业岗位实习长达半年至一年,与重庆长寿经开区的华峰化工、博腾制药等企业合作,参与真实生产流程;
- 毕业设计要求解决如新型储氢材料研发等实际问题,推动技术创新。
学校作为重庆市先进材料产教联合体牵头单位,与530余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确保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同步更新。
升学路径与行业认证
毕业生可通过光伏电站运维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提升就业竞争力,同时拥有明确的升学通道:
- 高职本科对接储能材料工程技术、新能源发电工程技术;
- 普通本科延伸至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等学科。
数据显示,该专业约30%学生进入万华化学、宁德时代等龙头企业,部分参与金砖国家技能大赛并斩获奖项。
师资力量与教学资源
专业依托国务院津贴获得者、巴渝青年学者等36人组成的教学团队,其中博士42人、双师型教师占比80%。校内建有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和绿色化工与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拥有价值过亿的实训设备。创新性的人工智能辅助材料研发课程,将大数据分析融入教学,加速学生掌握前沿技术。
通过园校融合培养模式,学生在职业认知、岗前集训、顶岗实习三阶段实现能力跃升。这种将课堂搬进产业园、把生产线变为实训场的教育创新,使该专业毕业生持续保持98%以上就业率,成为支撑成渝地区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人才库。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