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模具设计与制造(3D打印技术方向)专业立足珠三角地区高端制造业需求,将传统模具设计与现代增材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作为国家骨干专业、广东省首批重点专业和二类品牌专业,该专业通过模块化课程体系与产教融合实践平台,培养适应智能制造转型的复合型技术人才,在就业市场展现出强劲竞争力。
课程体系聚焦数字化与增材技术
专业课程设置围绕数字化设计与3D打印技术两大核心展开,形成四大模块:
- 塑料模具数字化设计模块:包含塑料成型工艺、模具CAD/CAE技术,强化三维建模与仿真分析能力;
- 冲压模具数字化设计模块:通过冷冲压工艺综合实训,掌握多工位模具设计规范;
- 模具数字化制造模块:涵盖智能制造工艺、数控加工(CAM/CNC)与精密检测技术,培养设备操作与工艺优化能力;
- 3D打印技术专项模块:设置产品逆向设计、增材制造设备开发等课程,打通从设计到成型的全链条技术应用。
师资与科研实力支撑技术前沿
专业教学团队为广东省职业教育教学创新团队,包含省级领军人才1人、教授2人、博士5人,其中3名教师具有海外留学经历。团队主持建设了先进功能材料实验室和工信部专精特新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实训中心,近三年承担省市科研项目15项,横向技术服务经费超500万元。例如,刘金彦教授的省级科技创新团队成果曾获央视新闻联播报道,黎花老师连续三年斩获广东省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体现教学与科研的双重突破。
实训资源对接产业真实场景
校内建有模具数字化设计实训室、注塑/冲压自动化产线和精密数控加工中心,设备总值达3000万元,覆盖从设计到生产的全流程:
- 设计端:配备UG、MasterCAM等工业软件,开展模具CAE模流分析;
- 制造端:配置五轴数控机床、电火花加工设备及工业级3D打印机;
- 检测端:引入三坐标测量仪与激光扫描仪,建立数字化质检标准。
校外与深圳模德宝、比亚迪等20余家龙头企业共建省级产教融合实践基地,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学生可直接参与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模具开发等真实项目。
竞赛与就业凸显人才培养成效
学生在模具数字化设计与制造、互联网+创新创业等赛事中表现突出,近三年获省级一等奖3项、国赛二等奖1项。就业方向覆盖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医疗器械等领域,主要岗位包括:
- 模具设计工程师(平均起薪6500-8000元);
- 3D打印设备开发工程师;
- 智能制造车间管理员;
- 模流分析工程师。
2024届毕业生入职比亚迪、中望软件、沃德精密等企业的比例超35%,专业对口率达87%,部分优秀毕业生进入研发岗位后参与航空航天精密模具攻关项目。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