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学院的应用心理学(师范)专业立足民族地区实际,以“政治方向正确、师德素养深厚、教学技能突出”为核心培养目标,构建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育人体系。该专业依托教师教育学院54名专任教师(含教授9人、博士14人)的学术力量,通过“学看训做研”一体化实践教学,致力于培养既能胜任基础教育心理健康工作,又能服务地方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其特色在于将民族文化认知与心理学专业训练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区域服务能力。
一、课程体系凸显双轨融合
专业课程设置强调基础理论与应用技能的协同发展:
- 核心理论课程包括《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统计学》,夯实学生对心理现象的科学认知;
- 实践应用模块涵盖《心理咨询与治疗》《团体心理咨询》《儿童行为矫正》,通过沙盘治疗室、数字微格实训室等价值近千万元的实训设备强化实操能力;
- 跨学科融合课程如《广告与消费心理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拓展学生在企业、社区等多元场景的应用视野。
二、实践教学强化区域服务
专业构建了“五位一体”培优体系,每周开展师范生技能训练:
- 与凉山州16所中小学共建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心理团辅活动
- 运用感统实训室、蒙氏实训室进行特殊儿童干预训练
- 要求学生参与“民族文化认知与心理健康”科研团队,近5年承担省级课题20余项
三、培养模式注重分层发展
根据学生职业规划提供差异化培养路径:
- 教育方向:通过《教育心理学》《学校心理辅导》等课程,强化心理健康课程设计与实施能力,毕业生可担任中小学心理教师;
- 社会服务方向:依托《管理心理学》《市场营销学》等课程,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与社区心理服务人才,就业单位涵盖政府机关、咨询机构;
- 学术深造方向:设置《实验心理学》《心理测量学》高阶课程,近三年累计70余名学生考入西南大学等高校攻读硕士。
四、质量保障依托专业认证
2024年12月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专家组特别肯定其“反向设计-正向施工”质量闭环:
- 建立OBE成果导向体系,将心理咨询师资格证通过率纳入培养目标
- 实施“三习贯通”(见习、实习、研习),要求学生在凉山州中小学完成累计18周教育实践
- 开发《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干预》等特色校本课程,出版相关专著10余部
该专业毕业生展现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显著特点,近三年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其中35%扎根凉山州基层单位。这种培养模式既回应了国家《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的政策要求,又为民族地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撑。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