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该校重点建设的工科专业之一,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和人才培养优势。作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和重庆市信息技术特色学科专业群核心专业,该专业于2022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志着其教育质量达到国际实质等效标准。专业立足交通行业信息化需求,同时对接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形成了"产教科教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兼具计算思维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专业定位与行业特色
该专业以软件开发和大数据应用系统开发为核心方向,精准对接国家大数据智能化战略与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布局。其特色体现在"信息+交通"交叉融合,围绕智慧交通场景构建真实项目库,例如在城市公共交通运营大数据分析、高速铁路运营安全监测等领域开展科研实践。通过重庆市公共交通运营大数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学生可深度参与交通行业信息化项目研发,强化行业应用能力。
课程体系与能力培养
专业课程设置遵循"能力递进式"培养逻辑,构建了包含基础理论、系统开发和创新实践的三层课程体系:
- 基础层:涵盖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离散数学、计算机系统基础等核心课程,夯实算法设计与系统认知能力
- 应用层:通过数据库原理、软件工程、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等课程,培养复杂软件系统研发能力
- 拓展层:设置软件研发与信息安全两大模块,配套第三方测试认证环节提升工程化水平
特别设置"中科曙光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菁英班",采用项目制教学改革,将企业真实案例融入课程,实现"学训用"一体化。
实践创新体系
实践教学环节占总学分30%以上,形成"四阶递进"训练链:
- 认知实践:电子工艺实习、计算机基础训练
- 综合实践:硬件部件设计、软件系统开发
- 工程实践:企业项目实训、跨专业毕业设计
- 创新实践:学科竞赛(近三年获国家级奖项64人次)、双创项目(国家级立项7项)
创新实施"学科竞赛置换学分"机制,鼓励学生通过中国国际"互联网+"大赛、ACM程序设计竞赛等平台提升创新能力。实践平台建设方面,拥有重庆市信息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配备智能交通数据采集系统、车路协同仿真平台等特色设备。
师资力量与质量保障
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4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2人,包含重庆市教学名师2人,组建有智能交通信息处理、网络与信息安全等5个教学科研团队。建立OBE(成果导向)质量评价体系,通过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等七个维度的持续改进机制,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动态优化。近三年教师团队承担市级教改重点项目2项,建设市级一流课程3门,出版新工科教材5部。
就业发展与升学前景
毕业生主要服务于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占比42%)、交通运输行业(占比28%)及科研教育机构(占比15%)。典型就业岗位包括:
- 智能交通系统开发工程师
- 大数据平台架构师
- 信息安全工程师
- 人工智能算法工程师
- 科研院所技术研究员
近三年平均就业率达96.5%,进入华为、阿里云、中科曙光等头部企业比例超25%。升学方面,约18%毕业生进入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大学等双一流高校攻读硕士学位,部分优秀学生获得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国际知名院校深造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