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经营初期,成本会计的核心任务是准确记录生产环节的经济活动,为后续成本核算奠定基础。早期的成本会计分录围绕材料采购、生产投入、费用归集三大主线展开,通过科学的科目设置与借贷平衡原则,完整反映资源消耗与价值转移过程。下文将结合典型业务场景,系统梳理关键环节的分录逻辑与操作要点。
在材料采购与入库环节,若企业未及时收到发票需进行暂估处理。此时需建立不含税价的暂估记录:借:原材料(暂估不含税价)
贷:应付账款—应付暂估款
例如钢材暂估入库10万元时,直接按不含税价计入原材料。当发票到达后,手工账需红字冲销原分录,再按含税价重新入账,而使用供应链系统时需通过在途物资科目过渡,具体流程为:
- 采购发票入账
借:在途物资(不含税价)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应付账款—供应商 - 红字冲销暂估
借:原材料(红字)
贷:应付账款—应付暂估款(红字) - 蓝字入库
借:原材料
贷:在途物资
生产领用材料是成本归集的起点,需将消耗的原材料价值转入生产成本科目:
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直接材料
贷:原材料
例如领用价值5万元的钢材时,直接材料成本通过上述分录完成转移。此处需注意直接材料与间接材料的区分,后者应计入制造费用而非生产成本。
制造费用归集涉及车间管理的间接成本,其核算范围包括工资、折旧、水电费等:
- 归集阶段:
借:制造费用—职工薪酬/折旧费/水电费
贷:应付职工薪酬/累计折旧/银行存款 - 月末分配:
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制造费用
贷:制造费用—各明细科目
例如车间发生工资2万元、折旧0.8万元、水电费0.5万元时,归集后需将3.3万元制造费用分配至生产成本。此环节需严格区分直接人工与间接人工,前者直接计入生产成本,后者归入制造费用。
直接人工核算需同步处理工资与福利费:
- 工资与社保:
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直接人工
贷:应付职工薪酬—工资/社保公积金 - 福利费处理(新准则):
借:生产成本—直接人工-福利费
贷:银行存款
例如支付生产工人节日福利5千元时,直接计入成本科目。值得注意的是,现行准则已取消福利费预提制度,改为实际发生时列支。
完工产品入库标志着生产成本的终结,需将各成本项目结转至库存商品:
借:库存商品
贷:生产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
假设完工产品成本含材料8万、人工6万、制造费用4万,需按18万总额完成结转。对于半成品企业,可增设自制半成品科目进行过渡核算,确保成本流动轨迹清晰可溯。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