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大学物理学专业作为该校最早设立的专业之一,自1973年创建以来,历经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校级特色专业等发展阶段,形成了深厚的历史积淀。该专业以培养具备沂蒙精神特质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构建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体系,在师范教育、科研创新、学科竞赛等领域表现突出,2023年考研率达60%以上,学生在全国物理教学技能大赛等赛事中屡获佳绩。
学科建设与师资力量
专业依托凝聚态物理校级重点学科和三星级山东省科普教育基地,拥有理论物理课程群省级优秀教学团队。教师团队由25名高级职称教师组成,其中博士占比达36%,包括山东省杰青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课题20余项。团队近年出版教材《激光场中的物性研究》,并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课程思政案例中获省级奖项。
课程体系与教学特色
课程设置注重基础与前沿结合,核心课程包含:
- 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等基础学科
- 理论力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等进阶理论课程
- 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等实践模块
特色教学中融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和课程思政元素,例如《理论力学》课程将思政研究与物理规律结合,开发出科里奥利力对黄河河势影响的典型案例。
科研平台与学术成果
学院建有凝聚态物理研究所、量子信息技术研究所等科研机构,近五年教师发表SCI/EI论文200余篇,获省市级科研奖励30余项。重点实验室如临沂市低维物理材料实验室聚焦新材料研发,为本科生参与科研提供平台。2022年起,学院新增生物医学工程硕士点,与山东大学、南京大学等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7人。
人才培养与社会影响
专业实施“实践+应用+创新”培养模式,通过师范技能竞赛和物理科技创新大赛强化学生能力。教师薄惠萍指导学生在山东省师范类从业技能大赛中累计获一等奖5项、二等奖8项,形成“以赛促学”的特色路径。毕业生发展呈现三大方向:
- 基础教育领域:60%以上进入中学从事物理教学
- 科研深造:2023年公费师范生与普通本科考研率双高
- 技术应用:在微电子器件研发、检测等领域就业占比超20%
校企合作与国际化
通过产教融合项目,学院与深圳永而佳电子等企业共建实习基地,开发智能互联方向课程。国际化方面,学生可参与南京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的联合培养项目,并依托三星级科普教育基地开展公众科学教育活动,形成“学术研究-技术转化-社会服务”的闭环生态。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