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学院作为桂西北地区唯一一所普通本科院校,始终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立校之本,通过扎根地方文化、整合红色资源、创新教学模式,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育人体系。学院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将桂西北民族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合,构建起课程教学、文化浸润、实践锻炼“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既传承了革命老区的红色基因,又激活了少数民族文化的时代价值,为培养扎根基层的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学院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轴心,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模块。通过整合东兰烈士陵园等60多个红色教育基地资源,将理论教学与实践体验相结合;开设《桂西北作家群研究》等专题课程,组织田野考察和文化寻根活动,引导学生创作《大山鸣泉》等民族题材文学作品。这种“红色铸魂+文化浸润”的课程设计,既强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又通过铜鼓文化、刘三姐传说等本土元素增强教学吸引力。
文化育人维度呈现三大创新路径:
- 舞台艺术创新:将白裤瑶舞蹈《白白的裤子黑黑哥》、毛南族大合唱《花竹帽·柳啷咧》等非遗元素改编为思政教育载体
- 体育精神塑造:推广独竹漂、竹连球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通过竞技活动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 学术平台建设:定期举办桂西北作家群研讨会,培育南楼丹霞文学社等社团,形成“创作-研讨-传播”的文化育人链条
实践育人体系突出知行合一特征,构建起立体化培养网络。学院建立创新创业园实施创新学分制,推动学生研发桑蚕养殖等技术;组织“三下乡”社会实践,开展留守儿童帮扶、乡村教师特岗计划;更通过与宜州区教育局共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基地,创新同课异构教学模式,使师范生与中学教师同台授课《遵守规则》等课程。这种“校地协同+学段贯通”的实践机制,实现了思政教育从课堂到社会的无缝衔接。
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双师型”发展。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江洪明领衔的团队,通过课题共研、师资培训等方式推进教学改革;教师李新富凭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获广西高校思政课教学比赛二等奖,彰显了教学实力。学院特别强化师范生培养,设置《宗教学》等特色必修课,通过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导读等课程深化理论素养,为基层输送了大量能讲透“两个确立”、善用民族语言开展思政工作的教师。
这种扎根地域、多维融合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不仅培育出具有“忠诚执著、刚毅厚重”特质的学子,更形成了校园文学现象与民族文化传承双向互动的良性生态。数据显示,该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率持续攀升,创作的民族题材作品获省级以上奖项450余项,印证了“为家乡育才、为文化续脉”的办学实效。在新时代背景下,河池学院正以铜鼓文化为精神图腾,持续探索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