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于2023年迎来智慧水利专业首批本科生,标志着该校在融合传统水利与新兴信息技术领域迈出关键一步。这一专业响应《“十四五”智慧水利建设规划》中提出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主线,旨在通过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重构水利行业。作为国内首批设立该专业的高校,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依托其水利工程学科和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优势,构建起跨学科培养体系,成为推动水利行业向智慧化转型的重要人才基地。
学科交叉性是智慧水利专业的核心特征。该专业课程体系深度融合传统水利课程与信息技术模块:
- 基础学科层包含水力学、工程水文学等传统水利课程
- 技术应用层设置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遥感图像处理等8门跨专业课程
- 创新实践层通过3S技术及应用、数字孪生技术实现知识转化这种“水利+信息”的课程架构,打破了传统学科壁垒。例如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负责遥感课程,信息工程学院主导人工智能教学,形成多学院联合授课的强交叉学科模式。瑞士工程科学院院士刘俊国领衔的师资团队,更从组织层面保障了学科交叉的专业性。
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学校构建了三级实践平台:
- 基础实验平台:水利学院实验室开展水利工程智能AI审图方法研究等项目
- 竞赛孵化平台:通过“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学术竞赛承接企业真实需求
- 产业实训平台:依托水谷产业学院等省级重点现代产业学院实现产学研联动2024年智慧水利专业师生在“挑战杯”中揭榜设计的智能审图项目,正是与上海浦河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合作的典型案例。这种“理论-实践-创新”循环培养模式,使学生在校期间即可接触数字孪生流域建模、智能调度算法开发等前沿技术应用。
产学研协同发展为专业建设注入持续动能。学校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建立战略合作,共建科教融合实习基地。这种深度合作体现在:
- 联合开展智能石头监测系统研发
- 共同推进数字孪生黄河建设项目
- 开发水利工程智慧运维标准体系通过将企业技术需求转化为教学案例,学生可直接参与黄河流域711公里智能监测网络等国家级项目。与中科院等科研机构的合作,更使专业建设始终处于智慧水利发展前沿。
就业导向体现专业与行业需求的精准对接。毕业生可在三大领域发挥专业价值:
- 传统水利升级:从事水利工程BIM设计、智能建造
- 智慧系统开发:参与水利智能调度平台、数字孪生系统构建
- 科研创新:在抽水蓄能电站优化、风光水互补系统等领域开展研究专业核心课程如水利水能规划与智能调度、水工建筑物智能设计,直接对应智慧水利建设的九大重点任务。与国家电网、中国电建等企业的定向培养机制,更保障了95%以上的行业就业率。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