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西学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自2003年设立以来,已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并于2022年纳入安徽省本科第一批次招生。该专业以“厚基础、宽口径、素质高、能力强”为培养原则,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拥有近2000万元设备总值的实验室和省级科研平台,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5%以上,升学率超过17%。其学科交叉性强,覆盖电子、通信、计算机等领域,形成了“理工交融、硬软结合”的特色培养模式。
学科定位与培养体系
专业以“应用性开发能力”为核心培养主线,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课程体系涵盖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嵌入式系统等核心课程,同时设置EDA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等实践类课程,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目标聚焦通信技术、应用电子、计算机等领域,要求学生具备复杂工程问题分析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适应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需求。
教学资源与师资力量
- 实验室条件:拥有模数电实验室、DSP与EDA实验室、现代通信实验室等,设备总值达3000万元,支持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和科研项目。
- 师资团队:28名专任教师中,教授6人、副教授8人,博士占比35.7%,包括省级教学名师3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人才。团队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级科研项目多项,发表SCI/EI论文30余篇。
实践创新与学科竞赛
专业通过校企合作和学科竞赛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 与50余家电子信息企业建立实习基地,覆盖长三角地区,提供岗位供需比达1:3;
- 学生在全国电子设计大赛、智能汽车竞赛等赛事中获国家级奖项25项、省级奖项超100项;
- 鼓励参与大创项目和专利研发,近三年完成专利21项、大创项目25个。
就业前景与学术发展
毕业生主要就业于电子信息产品开发、集成电路设计、软件开发等领域,进入华为、比亚迪等企业或科研院所。升学方面,平均考研率达17%,部分学生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深造,或任教于高校。专业还依托信息与通信工程校级高峰学科,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近五年承担国家级项目5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1项。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