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师范大学作为吉林省重点高校,其旅游管理专业依托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的学科优势,形成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培养体系。该专业自设立以来,已发展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既注重管理学基础与旅游经济的学科融合,又强调实践操作能力与国际化视野的培养。从本科到硕士阶段,其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向始终紧扣行业发展需求,尤其在东北地区冰雪旅游开发、文旅融合等领域形成独特优势。
一、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
专业定位聚焦于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在掌握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系统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理论,同时具备旅游规划与企业管理的实操能力。核心课程包括管理学、西方经济学、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等主干学科,并融入饭店经营管理、旅行社经营与管理等实务课程。硕士阶段(MTA)进一步强化旅游开发与规划方向,结合东北地区冰雪资源与工业遗产特色,培养具备战略思维的复合型人才。
二、学科建设与科研支撑
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为专业发展提供强力支持,拥有地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MTA)。学院建有吉林省生态环境遥感大数据重点实验室、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四平分中心等科研平台,推动智慧农业、湿地生态保护等跨学科研究反哺教学。教师团队中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会评专家和省级拔尖创新人才,近五年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0项,发表论文239篇,形成以黑土地保护和文旅融合为特色的研究方向。
三、实践教学与就业方向
专业实践环节占总学分30%以上,包含旅游行业调查、景区管理实习等30周集中实践。学生可进入中科院东北地理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机构开展课题研究。就业领域覆盖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涉外酒店、旅行社及旅游教育机构,部分毕业生进入会展策划与旅游资源开发领域,契合东北振兴战略对文旅人才的需求。硕士毕业生还可通过MTA项目对接东北亚边境旅游和旅游企业信息化管理等新兴业态。
四、国际化与创新发展
课程设置强调外语能力,要求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并初步掌握第二外语,部分课程采用双语教学。学院定期举办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聚焦东北亚气候变化与湿地保护等议题,拓展学生全球视野。在创新创业教育中,通过旅游市场营销、旅游法规等课程植入案例分析与模拟实训,鼓励学生参与旅游产品设计竞赛和文旅项目孵化,近三年获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奖项15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