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师范学院历史学专业立足贵州本土文化,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培养目标,形成了融合学术研究与教育实践的专业特色。该专业通过系统化的课程体系、雄厚的师资力量以及多元化的实践平台,培养既能胜任基础教育又能在文化、行政等领域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近年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1%以上,展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
在课程设置方面,专业构建了"通史+专题+实践"的三维架构。核心课程包含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中国历史文选等通识模块,同时设置地方民族文化史、中西方政治制度等特色课程。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需求,新增公共史学、历史微格教学等应用型课程,通过师范技能实训强化教学能力。值得关注的是,专业将贵州历史与文化单独设课,强化地域文化传承功能,这与网页所述的课程体系完全吻合。
师资团队建设突出"双师型"特征,现有专职教师中教授7人、副教授14人,博士占比达54%,形成以中年教师为骨干的学术梯队。教师团队主持国家哲社课题8项,在《贵州地方历史文化研究》《民族教育发展》等领域产出专著12部,这些科研成果通过"学术导师制"反哺教学。如网页显示,教师团队不仅承担省级骨干教师培训,还指导学生获全国教学技能大赛奖项11项,实现教研相长。
实践教学体系采用"三级进阶"模式:
- 基础技能层:通过档案文献校勘、田野调查掌握基本研究方法
- 综合应用层:依托贵州教育史研究中心开展地方文化课题研究
- 创新拓展层:组织历史舞台剧创作、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特别是"三下乡"社会实践中,学生深入民族村寨进行口述史采集,这种实践模式在网页中有详细记载,有效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就业导向上,专业构建了"双轨并进"的发展路径。教育方向毕业生可通过师范认证获得教师资格,近年有63%进入中学任教;非教育方向依托公共史学课程模块,培养学生在文旅局、档案馆等单位的职业能力。值得关注的是,该专业与地方政府共建实习基地17个,网页显示,部分毕业生在茅台酒文化博物馆、海龙屯遗址管理处等机构担任文化解说与遗产保护专员,体现出专业培养与地方需求的深度对接。
该专业的持续改进机制同样值得称道。通过OBE教育理念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系统,根据用人单位评价动态调整培养方案。例如2024年新增数字人文技术选修课,回应档案数字化发展趋势。这种以产出为导向的办学思路,使专业在2023年通过省级一流专业认证,印证了网页中"做特历史学"发展目标的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