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立足于行业前沿需求,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核心目标。该专业创建于2003年,经过二十余年发展,已形成涵盖电子技术、通信系统、智能设备开发等领域的成熟教学体系,并与南京中电熊猫、江苏长电科技等头部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其课程设计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强调嵌入式系统、物联网集成等关键技术,通过学生工作室和校企订单班培养创新能力。
在培养目标层面,该专业聚焦三大方向:
- 复合型技术能力:掌握PCB设计、单片机开发、传感器技术等核心技能,具备电子设备调试与智能系统集成能力;
- 职业素养塑造:通过职业道德教育和团队协作训练,强化吃苦耐劳精神与创新意识;
- 行业适应性:对接通信设备制造、信息传输服务等产业,培养能胜任生产一线技术岗位的实用人才。
课程体系以模块化教学为特色,分为基础理论与专项技能两大板块:
- 专业基础课包括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C语言编程,夯实电子电路与程序设计基础;
- 核心技能课涵盖嵌入式应用技术、智能电子产品制作、机器人技术综合实训,通过虚拟仿真平台和SMT设备实操强化工程实践。特别设置电子工艺虚拟仿真课程,解决传统教学中高危场景的实训难题。
实践教学体系呈现三层进阶结构:
- 基础技能训练:在校内传感网应用实验室完成电子装接、电路调试等基础操作;
- 综合项目开发:依托天之翼无人机工作室、变形金刚机器人工作室,开展智能设备研发项目;
- 产业实战对接:与菲尼萨光电、华润上华科技等企业共建顶岗实习基地,参与真实产线运维。近五年学生获省级以上竞赛奖项287项,展现出强劲的创新能力。
就业前景呈现三高特征:
- 高就业率:近五年平均就业率达99%,2025届毕业生签约率保持100%;
- 高薪资水平:合作企业如杭州力控科技、江苏安防科技提供的技术岗位起薪超行业平均水平;
- 高发展潜力:毕业生可从事智能电子制造、物联网系统集成等新兴领域,或通过专升本进入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等本科专业深造。主要职业路径包括电子工程师、系统运维师,以及嵌入式产品开发等高端技术岗位。
该专业的特色优势体现在:
- 产教融合模式:与工信部紧缺人才培训基地合作,推行1+X证书制度,学生可考取物联网单片机应用与开发等职业资格证;
- 教学资源保障:拥有国家级现代农林虚拟仿真中心及32个专业实训室,设备总值超4700万元;
- 师资力量雄厚:教学团队含教授级高工和企业兼职导师,双师型教师占比100%。这些优势使其成为江苏省电子信息类高职教育的标杆专业。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