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工学院的采矿工程专业立足国家战略与行业需求,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理念,构建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教学体系。该专业注重培养掌握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具备工程实践能力与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同时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其课程设置覆盖传统采矿技术与智能开采新方向,并通过丰富的实践环节强化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课程体系与专业特色
专业核心课程聚焦煤炭资源绿色开采与智能开采领域,构建了三个层次的知识框架:
- 基础理论课程:包括工程力学、理论力学和岩石力学,奠定力学与地质学基础;
- 技术应用课程:如煤矿开采工艺、矿山压力与顶板控制,结合智能化设备操作技术;
- 管理与法规课程:涵盖矿山技术经济与企业管理、矿山法律法规,培养复合型管理能力。专业特色体现在将新工科理念融入传统采矿教育,依托煤炭产业需求,强调绿色开采技术研发与智能装备应用,并通过校企合作强化产学研结合。
实践能力培养路径
实践教学通过"实验-实习-设计"三阶段提升学生工程素养:
- 实验环节:设置煤矿开采工艺实验、岩石力学实验等8类专项实验,覆盖从地质勘探到安全评价的全流程;
- 实习体系:包括认知实习(山西省煤炭博物馆)、生产实习(太原西山矿区)及毕业实习,累计实践时长超6个月;
- 综合设计:毕业设计需完成矿山开采方案或安全管理系统的完整开发,强化问题解决能力。
师资与就业竞争力
教师团队由1名教授、6名副教授及10名硕士生导师组成,全部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并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毕业生就业方向多元:
- 工程技术类:煤矿开采设计(占比35%)、智能设备开发(20%);
- 管理监督类:矿山安全管理(25%)、矿区规划(15%);
- 科研教育类:高校教学与科研机构占比5%。据校友会2025年专业排名,该专业位列中国区域一流应用型专业,就业率连续三年保持在92%以上。
该专业通过课程革新与实践强化,构建了适应现代矿业发展的培养模式,其毕业生在智能化矿山建设、绿色开采技术推广等领域展现较强竞争力,成为支撑区域能源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