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甘肃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院校,兰州文理学院在艺术教育领域形成了独特的办学路径。其音乐教育本科专业于2023年获教育部批准设立,是甘肃省首个音乐类师范专业,标志着该校在艺术人才培养体系中的突破性进展。该专业依托音乐舞蹈学院(美育教学研究中心)的优质资源,构建起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培养模式,致力于为西北地区输送具有文化传承意识和现代教育能力的复合型音乐教育工作者。
专业课程体系以声乐演唱和器乐演奏为双核心方向,覆盖美声、民族、原生态唱法及键盘、管弦乐等多元领域。基础课程包含《音乐基本理论》《视唱练耳》《钢琴即兴伴奏》等专业技能课程,同时融入《教育学》《心理学》《音乐教学法》等教育理论模块,形成"专业技能+教育素养"双轨并进的培养架构。这种设计既强化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又注重其作为未来教育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培育,例如通过《电脑音乐制作》课程提升数字化教学技能,适应新时代美育教育需求。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了"四阶递进"培养链:
- 基础训练阶段:依托校内艺术实践中心开展《舞台表演》课程
- 专业深化阶段:通过民乐队、合唱队等实践团体进行项目化训练
- 社会服务阶段:参与文化惠民演出、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校政合作项目
- 职业衔接阶段:完成中小学顶岗实习与乡村振兴文艺服务这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校期间平均参与10场以上专业演出,将兰州鼓子、敦煌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融入实践,强化了地域文化传承与现代教育创新的结合能力。
师资配置呈现"三位一体"特征,由10名教授、16名副教授及4名博士组成核心团队,其中包含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甘肃省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等杰出人才。特聘教师丁晓莉作为兰州鼓子传承人,将非遗技艺融入课堂教学,形成独特的"师徒制"传习模式。教研团队近三年获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60余项科研课题,开发出《黄河之滨也很美》等原创教学剧目,实现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的有效转化。
培养成效通过"三对接"机制得以保障:
- 与甘肃省艺术学校等机构建立协同育人平台
- 与陇剧院、秦腔艺术剧院共建实践基地
- 与地方中小学签订定向培养协议毕业生就业呈现多元化趋势,除基础教育领域外,35%选择文化馆站美育岗位,20%参与乡村振兴文艺服务,形成"教育主体+文化服务"双出口格局。数据显示,2024届毕业生教师资格证获取率达92%,印证了专业培养与职业需求的契合度。
该专业建设紧密围绕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通过敦煌文化研究中心等平台,将丝路文化元素融入课程开发。正在推进的硕士点建设工作,将进一步强化其在西北地区艺术师范教育领域的引领地位,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更多"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音乐教育人才。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